古人是怎么写出《山海经》的?
其实山海经并非完全是神话故事,一般人都觉得里面描述的各类怪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现代人把他们想复杂了。先秦时代的人类所掌握的词语相当匮乏,他们所能描述出的东西也仅仅限于当时所掌握的一些词汇。记得有一个描述怪物的说法是一头十身,实际是现在的水母或者章鱼,因为他们找不到其他词汇来描述“触手”,所以只能用“身”这个相当宽泛及模糊的词语来表示。
还有一些非常奇怪匪夷所思的描述,其实在现在是十分常见的动物,有蜻蜓、大鲵之类的。
山海经还有一点十分值得研究,就是里面所描述的地形非常符合“地球膨胀论”具体可以网上再搜一下,古人的智慧是我们无法想像的,千万不要把它只当作神话故事来看哦
本身就是一部奇书。书中所涉范围太广,肯定不会是一个人的知识,应该如关毛所说,是在真实基础上加工的。
问题只在是当时条件的真实,还是地理变化之前的真实,甚至上一个文明的残片。
如果殷商文明高度发达,那和上一个文明也就差不多了。
文字的表述很荒诞,和当时的语言有关系:
汪曰桢《湖雅》卷六:“时适多蚊,因仿《山海经》说之云:‘虫身而长喙,鸟翼而豹脚。’……设依此为图,必身如大蛹,有长喙,背上有二鸟翼,腹下有四豹脚,成一非虫非禽非兽之形,谁复知为蚊者!
《山海经》是中国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献,它涉及地理、天文、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本上古文献,我们了解得很少,甚至有许多内容至今读不懂。后人在研究山海经时发现,这本书的定位与我们目前的定位大不相同。《山海经》第一卷是南山经,依序各卷为西、北、东经,其海内、海外经均按南、西、北、东的方向记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意见很不相同。
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经》的学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从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后定居丸州(中国),因为在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在地球南部则刚好相反。
这个观点有合理的成份,但却没有证据。《山海经》定位的原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解释。我们认为,《山海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后人追记前人事迹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前人生活时的方位来记述的,即现在的南方在远古的时候很可能偏向东,这是因为地轴向现在的西北偏移造成的。有这种可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些其它证据。
大家知道,现在的地轴是南北向,与赤道平面几乎成90度角垂直。在地轴的南北两极,终年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随着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转,太阳光直射范围逐渐向北、向南移动,但最北不超过北回归线,最南不超过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极地区就长期见不着太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南极也会有相同的情况。
因此,南北两极的年平均所气温都在-10℃左右,既使在最温暖的季节也不会高于8℃,而且为时甚短。
然而,在历史上南北两极并非像现在这样寒冷。在中国的远古神话里,北冰洋并没有处于封冻状态,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洋,《列子汤问》里,黄帝就曾担心海上5座仙山会漂流到北极去沉没,所以派了15只大龟轮流驮负。《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北极地区有幽都城,上面住着鬼魂,实际也在变相地说明北极可以居住。
不久前,荷兰的一位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座很大的古城。发现时,古城的90%已被冰雪覆盖,只有一些建筑物的顶部露出冰面。现在已在这座古城中发现宫殿、寺院、讲坛等遗址,但建造这座古城的人已经消失。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记载说明是什么人建造的古城。据推测,这座古城已有1万多年的历史。
早在19世纪,人们就曾在北极圈内发现煤层,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一些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的,目前这些树种仅仅生长在中国。年8月,加拿大地质学家玻尔驾驶直升飞机,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意外地发现,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竖着一些奇怪的东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将这一发现报告了加拿大政府。
年6月25日,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地质系古植物学家巴森哥教授率6人考察队来到阿克塞尔岛,发现这的确是一片化石森林,只是有许多树木并没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刚砍倒不久,有的甚至还带有软木质部分,呈现出红色。这些树木种类很杂,有白烨、落叶松、冷杉等。这些情况说明,在人类已经懂得建造城市的时期,北极还是一片鸟语花香、适合人类居住的乐土。
北极的情况如此,那么南极呢?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来到南极考察,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许多矿物,除各种有色金属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煤的蕴藏量估计有亿吨,石油的蕴藏为亿桶。当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化石,也发现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时,人们一定想起了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这幅地图中南极洲大陆并没有被冰雪覆盖。
事实上,南北两极的气候条件应该是对等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必定温暖。
南北两极被冰层覆盖已有1年的时间,上面说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两极温暖,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改变地轴的指向,二是改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后一种可能显然行不通,因为地球在太阳系一经形成就以这条固定的轨道绕太阳旋转,看来只能是地轴的指向发生变化,或者向现在的东北偏移,或者向西北偏移,这样才能使两极脱离极地,变得温暖起来。
根据古史里的其它证据,我判断:1年前地轴是向现在西北一东南方向偏移的。
《山海经海内经》:"有木名曰建木,百仞无技,(上)有九楼,下有九枸。(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淮南子地形篇》称:"建木在都广,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据考证,成谓的"都广"就是现在的成都。这则记载中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建木高百丈,但却在太阳下没有影子(没有影子是夸大,但影子极小是事实),并说它生长在天地中间。
我们不妨想一想,一颗大树在太阳下影子极小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能够发生呢?只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回归线以内,这些地方太阳光直射,所以树林的影子极小,而且越接近赤道影子越小。而现在的成都在北纬30度线上,不可能发生树木在日照下无影的情况。但是,如果地轴向西北一东南偏移一个很大的角度,成都就有可能进入北回归线之内。
还有一个证据,人们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种文献时,发现在一种文献中讲到了钟表的制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之比来制造钟表的,大约是14:12,而这个时区是在赤道及南北纬线15度范围内。可是,上古埃及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是尼罗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纬30度线上。他们为什么要制造与他们时区不相符的钟表呢?很可能当时埃及正位于这个时区内,这也说明地轴不在现在的位置上。
雅利安人曾生活在现在的印度一带,但他们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迁徙过来的。据雅利安人的古籍《赞德阿维斯塔》说,他们迁徙的原因是那里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这是古代部落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这本书说,他们曾经住过的地方太阳、月亮、星辰一年只在他们头上出现一次,1年好像是只有1个白天和1个晚上。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极地。
由此我们这样认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个温暖的地方,很适合人类居住(否则他们早就迁徙了),但渐渐的这个地区变成了极地,无法再生存下去只好迁移。这也反过来说明,现在的北极在很早之前是温暖的,也就是说地轴并不是现在的指向。
根据以上这些证据,地轴在很久之前不在现在的位置上,而是向西北——东南偏了一个很大的角度。大约在1万年前一场巨大的事变,使地轴移到了现在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