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继续第71章《认识心态》第一段第三层面的分享。
第一段的原文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第三层面主要讲了,本章的“知”与“不知”阐述的是:知晓道,才不会遭遇困顿的道理。
首先,“知不知上”,是真正高明的智慧。因为,有道之人绝不会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
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其次,自以为是,是天下第一病。在现实生活中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者,往往表现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他们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自己就是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老子对此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
《道德经》第七十章中五次讲到“知”,反复强调了“知”,即“吾言甚易知”,但“天下莫能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
本章是紧承第七十章而来,本章的“知”与“不知”当指“道”而言。
老子不仅希望人们要学习知道,更希望人们为道、进道,“知不知”就是一个进道、悟道、得道的过程。“不知知”正是因为对“甚易知”的“道”却“莫能知”、“不我知”,所以“莫能行”,结果是“病矣”……
再次,老子阐述的“知”与“不知”,目的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具体方法如下: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七十二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本章中所说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都讲到了一个“知”字。
“知”是一个千古难题,知人虽有智慧之称,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自知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自知”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千万不要为自己所做、所想评功摆好,而是更多地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
第二,在荣誉、赞美、利益纷至沓(tà)而至时,能否在告诫自己“自爱不自贵”的同时,做到“自知不自见”——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而是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归于社会,把赞誉归于大家。
所以,关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的微观认识论,是通过真我与自我之辩,说明自我认识是肤浅的,不足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的。
只有走进真我,认识内在之道,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道德经》成书已有多年,只有短短81章,多字。
身处21世纪,中国人要学《道德经》,外国人也一样。
虽然道德经只有字,但是却字字珠玑,非常深奥,因此对对道德经这本书,很多伙伴都说看不太懂,所以,推荐大家可以尝试读一下白话文图解的版本的《道德经》。
白话文图解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简单易懂,不但自己可以在书中寻找做人与处事的大智慧,还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弘扬中华文化。
书中注释完整,除却原文外,还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担心看不懂懂得困扰,而且书中还有多副的彩图,所以不用担心会枯燥。只要静下心来看完,相信都会对你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情况,就能在无形中,给生活带来其他的出口。
这套书是一套四本,全精装的书,内容简单易懂,印刷清晰,读完还可以收藏。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的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场中拼搏,都建议读一读道德经。不仅仅是能够开阔视野,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绪慢慢沉淀下来。
所以,不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或者是身在职场,想要过的好一些,可以读读这套《道德经》。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种老子的《道德经》,读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理解的。有时间能在这繁杂的社会沉淀下自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而且这套书并不贵,只需要59.9块钱,现在随意吃个工作餐都要几十块钱了,而这套书却能看很多年,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购买了:
好书-国学经典周易道德经山海经黄帝内经史记三十六计资治通鉴小店月销量¥5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