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650518.html蜰(虫遗)山海经《西山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肥遗这个字名,《山海经》里一共出现过三次。其中《北山经》篇一次: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西山经》篇两次:一次是本文开篇那次,另一次是: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其中多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其阳多箭,兽多牛、羬羊。有鸟焉,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三种肥遗各不相同,这次我们试着用一种比较务实和理性的思维来探究一下这个传说中的华山肥遗究竟是个什么生物。
其实关于肥遗的记载,历史上民间也有过两次记载:明人朱国桢《诵幢小品》卷三一记载
另据光绪《京山县志》卷一记载,明代末年,湖北京山县一民宅水沟中,亦曾发现这种“六足如鸡距”的怪蛇。
看到这里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两次民间记载的肥遗,都是蛇形六足,有一个头上还长了个角。而华山肥遗是六足四翼,有两对翅膀,更没提有一只角这种事。所以它们很可能不是一个物种,只是相似而已。一般来说,六足四翼的动物我们是没见过的,会想要么是畸形特例,要么是作者杜撰,要么是灭绝了。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从它能预示干旱这个特性来看,说明先民们见过不止一次,而二次干旱之间必然有风调雨顺的年月来区分,这是一个跨度不短的周期。这样来看畸形特例的可能性就很低了。是不是杜撰呢?这个见仁见智了。我是偏向有这种生物的,因为作者可以杜撰,但是没有什么必要。那是灭绝了?华山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太过激烈的气候变迁,自然灭绝没有条件。而且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华山的:“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如此险峻的环境,和上古先民对自然极低的改造能力,人为灭绝更不可能。另外,这里的“鸟兽莫居”描述很有意思,这表示作者不认为这个“蛇”是鸟或者兽。并且这个地方也没有其他飞鸟走兽,或者很少见。这就直接导致了肉源性食物的严重不足,这个肥遗很可能是食草生物。可草食性蛇目前全世界只发现了一种,还是在遥远的印度尼西亚伦贝岛上。到这里,就不得不考虑这个所谓的有“蛇”焉,真的是蛇吗?因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久远,当时很多的名词和形容词还没有产生,词汇的缺乏造成了大量难以理解的类比和拼凑,这也是导致全书充满怪异生物的直接原因之一。比如书中对鹦鹉的描述:黄山,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鸮就是猫头鹰,如果一个不知道鹦鹉的人看到这段脑中会是这个画面:有种鸟,大小像猫头鹰,青色的羽毛红色的嘴,有和人一样的舌头,会说话。其实作者只是想说有像人一样“灵巧”的舌头,能“模仿”人说话。只是因为缺少“灵巧”和“模仿”这两个词。看,一种新的神鸟又诞生了。山海经中对蛇的概念是模糊的,比喻类用法也是非常多的,如人首蛇身、彘身八足蛇尾、鸱目蛇尾、蛇尾有翼等等。所以这个有蛇焉,也有可能是像蛇的一种生物,不一定就是蛇。到这里我们得到的线索有:干旱时容易见到,像蛇的一种东西,六足四翼,不是走兽也不是飞鸟,很可能是食草的。是不是突然感觉有种生物很符合这些线索?对,就是昆虫。其实我们从肥遗的名字里也可以得到佐证。华山肥遗,本名应写作:蜰(虫遗)蜰:féi即臭虫,身体扁平,赤褐色,腹大,体内有臭腺,吸人、畜的血液。(虫遗):wèi这个字就真是只为这个生物造的了。蜰(虫遗)的全意应该是:类似臭虫一类叫(虫遗)的东西。你看,很明显是某种昆虫了。现在思路就清晰多了,什么昆虫样子像蛇,六足四翼,还在干旱时容易见到?蝗虫似乎很接近,六足四翼,而且我国素有“旱极而蝗”的说法。可是我们很难将蝗虫和蛇的样子联系在一起,而且蝗虫多群居,善跳跃。作者不可能不记录这么明显的特征,而只写有蛇焉,六足四翼。山海经的作者是很善于记录动物特征的,如: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等。蝗虫不是蝗虫,那是什么呢?应该是某种竹节虫。竹节虫,竹节鞭,属直翅总目下的有翅亚纲,因身体修长而得名,有翅或无翅。体长而大,为中型或大型昆虫,一般体长在6厘米至24厘米。最大的62.4厘米。世界上最大的竹节虫中国巨竹节虫就是在中国发现的。大型竹节虫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就是下面这个样子:这个长度说像蛇就让人很信服了。不止是长度,中国大约有20多个种类,主要分布在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华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也是比较接近它生存的。我们再来看另一张图:竹节虫标本是不是突然感觉原文中的有蛇焉,六足四翼,就像照着这张图写的。竹节虫是草食性害虫,口器为咀嚼式,主食树叶,而且虫体大,进食时间长。平时靠拟态伪装难以发觉。但是当气候干旱少雨,气温高时容易爆发成灾(竹节虫的最佳繁殖环境和蝗虫很接近),我国近代也时有竹节虫成灾的报道。如80年代初期云南省西双版纳、84年贵州省贵阳市、89年广东省英德县、09年湖北省宜昌市、18年湖北省保康县等。竹节虫爆发成灾时大量啃食枝叶,严重时可导致植被失去再生能力,而植被的减少又进一步加剧了干旱。这也印证了书中对于肥遗见则天下大旱的说法。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山海经里的华山肥遗实际上就是某种竹节虫。太过遥远的年代隔阂和世人们历代的增改神化硬是将山海经从一本写实的地理著作变成了志怪古籍。其实山海经里还是有很多有价值的谜团等待着人们来破解、探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