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之伏羲氏

北京皮肤科专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80664.html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而故事中所记载的这个人物又极富传奇。《山海经·海内东经》:“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同样的记载还有《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即是说:在那遥远的上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华胥国的地方,在这个国家中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她有一天到了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偶尔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她便好奇地踩了一下。而奇迹就这般出现了,她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话说这儿子长的也与人不同,蛇身人首,最后取名为伏羲。伏羲的称谓繁多,又称宓羲、炮牺、庖牺、包牺、羲皇、皇羲及太昊等。

就这样,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就此诞生。因为充满传奇,他至今依旧活跃于各种小说,电影,书籍之中。据史载,伏羲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位“三皇”之首与中医的联系。

《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根据《乐育堂语录》记载,伏羲以一拟太极,然后一画开天,世间万物的创造。

“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伏羲一画开天,岂非以一拟太极哉?则凡卦爻,莫非自此一来,固莫非太极之象。”

《易经》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

优羲的“一画开天”,始成八卦,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走向,把人类从洪荒时代推进到了一个文明的新纪元。他测影绘制的阴阳太极图,反映了两体运动(地球、太阳),以及地球与太阳互相作用的自然关系。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东汉时王充:“《易》言伏羲制八卦,前所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作即是首创之意,说明伏羲始作八卦。伏羲八卦以“—”为阳爻,以“--”为阴爻,组成八卦。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离为火、兑为泽,以类万物。

八卦分据八方,中绘太极之图。

我们先说太极吧。其实许多人对太极图与阴阳图是有混淆的。真正的太极图,视为天地未分,一片混沌,即为“一”,故若要将其画出来应该就是一个圆,无阴阳之分。

太极生两仪。太极寂然不动,本无形象,动则显象起用,乃名为生。所生之象,其数无穷,但始动之际,只有一明一暗两种形色,明色为阳,暗色为阴,因此称为阴阳两仪。

但其实上图这阴阳鱼图也只是经过简化后的图。

至于这其中它是如何制成的,这其实涉及到了更多的古天文等知识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若有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路辉先生的《无极之镜》,这是一本窥探古中医天文学的作品,其涉及范围之广,我也在研究之中。(这里就说一下,在前文我写过一篇古今之别,以及文化应当如何复兴中提及过这本书,但因为平台不收录,就被下线了,我也很无奈。所以就换了一个方向写历代名医。)

正版无极之镜第二版+古中医悟路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无极之境古中医天文学书籍2本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8购买

然后再是八卦,《易经·系辞》云:“爻者,言乎变者也。”即变化原则,通过三百八十四爻的分布组合,便可以穷尽万事万物对立,运动,变化之规律,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世界,从而趋利避害。

《周易》中的八卦是以乾坤二卦为基础的,乾坤实际上就是阴阳。正如《易经·系辞下》所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之后,《黄帝内经》则在伏羲画卦取像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真正系统地将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了中国医药学的各个方面,以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五藏,六腑的生理,病理,进行辨证施治,论述六气,四时,水火升降之变化,审因用药,使“易与医通”,用易理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中医药学。所以药王孙思邈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知时知气,斯易之为道,可判然于胸中矣。”

最后,就是来谈谈伏羲的促进中医发展的另一创造——针刺。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曰:“伏羲尝百草制九针。”另外,宋代罗泌《路史》亦载:伏羲制砭。

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对九针作了详细解释,曰:“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馋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钅是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圆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九针的形状各不相同,有圆头的,用来按压止痛;有尖头的,用来点刺或放血;还有带刃的,用来切割等等。这是一套完备的外科用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被用于医疗实践当中,真的是十分令人惊诧。试想一下,在远古时代能发明这么一套工具,不得不叹古人智慧之超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