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继续依据中华古老文化典籍和现代的考古成果,对史前史和人类文明起源进行探讨。)
《山海经》是一本从远古时代相当不容易地流传至今的典籍。《山海经》里所记载的异形生命,在传统的诠释中都成了神话人物,就这样简单地把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十分珍贵的文字和信息,给忽略或误解了。
《山海经》是一本被误解了几千年但实际上对人类和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最有价值的书籍之一。这本记载了大洪水时期的情形和人类起源、人类文明起源的书,却被误解了几千年。这实在是一个不应该犯的疏忽和错误。
《山海经》今传本为汉哀帝时期刘歆校勘、晋代郭璞整理注释的古老典籍。原分为《山经》和《海经》,后来和称之为《山海经》。《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臧、藏为古今字)。《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山经》记叙海内各方名山大川、动植物产、怪异祯祥、祭祀礼制;《海经》记述海外殊方异国的状貌风俗、传说异闻。此书除了记载了地理和大量原始传说外,还涉及宗教、历史、天文、民俗、民族、动物、植物和矿产等。总之,《山海经》是一部性质非常奇特的书。
《山海经》的作者是谁?迄今难以确定。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大禹、伯益所作。汉代刘歆上《山海经》表写道:“《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名者也。”
刘歆所说的“唐虞之际”,是指历史上的尧舜时代,他认为《山海经》的作者大禹、伯益,也是尧舜时代的人。汉代学者王充也赞同大禹、伯益作《山海经》的说法。近代学者不完全赞成这种说法,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时代在战国或秦汉之际,但是也不反对这本书与大禹和伯益有关,书中的许多素材可能要上溯到荒古时期,起初是口耳相传,后来经多人之手才形成文字。成书后,又有后人修订的痕迹。
对《山海经》的评价,历朝历代也不尽相同。
《汉书·艺文志》将《山海经》列为数术略的刑法类,认为是地理博物之作;《隋书·经籍志》将其列为史部的地理类;《宋史·艺文志》又把它改列在史部的五行类;到了《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又将它列为小说家类。其理由是:“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评价是“盖古之巫书也”。
当代学者对《山海经》素有研究的袁珂在其注释的《山海经全译》一书的前言里这样评价:《山海经》一书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而包罗宏富的多学科古籍。
我们认为《山海经》是上古自然史,是上古地理志和变迁史,是上古物产史,也是上古风俗通史。自春秋战国后,在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山海经》都被误解了,它很有可能是一本真实地保存了远古时期的信息的奇书。
这是一本需要重新诠释的一部人类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