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神兽,现在看,也就稀松平常吧?
在老祖宗眼中,神兽有两个标准:
一是好吃,比如野猪;二是有用,比如骆驼。
凡是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老祖宗统统不屑一顾,不爱搭理。
哪像现在小孩子喜欢的神兽,又是喷火又是战斗力啥的。
那个时代的人,想法又简单又实在。
看到动物第一个念头就是:能吃不?好吃不?怎么吃?吃了有啥好处?
好吃的“豪彘”
《山海经·西山经》原文记载:
“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
白话翻译:
竹山中有一种野兽,体形像小猪却长着白色的毛,这些毛像簪子粗细,尖端呈黑色,叫做豪彘。
现在看,不就是豪猪吗?
有用的骆驼
《山海经·北山经》原文记载:
兽多橐驼,善行流沙中,日三百里,负千斤。
白话翻译:
虢(发音国)山中的野兽以橐驼(发音驼驼)最多。这种兽类擅长在流沙中行走,每天走三百里,还能负重而行。
《后周书》记载:“其风欲至,惟老驼知之,即预鸣而聚立,埋其口于沙中。人以为候,即以毡拥其鼻口。”就是沙漠当中风暴将至,年老的骆驼就提前知道了。然后长声嘶鸣,把其他同伴聚在一处,然后卧下,并且把嘴巴埋在沙子里。周围的人也就明白,赶紧去毛毡捂住口鼻防范风沙。
可在沙漠负重而行,还可预知风沙来临,可不就是骆驼吗?
除了好吃的和有用的动物,有些古人觉得稀奇的动物,他们也记了下来。
能说人话的鹦鹉
《山海经·西山经》原文记载:
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白话翻译:
有一种鸟,翠绿的羽毛,红红的嘴巴,长着人的舌头,可以说人话,叫做鹦鹉。
长得跟人差不多的大猩猩
《山海经·南山经》原文记载:
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白话翻译:
招摇山有一种动物,长得像猴子,耳朵却是白色的。这种动物既能伏地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名字叫做“狌狌”(发音猩猩),吃了它就能健步如飞。
这个狌狌,其实就是今天的大猩猩,是不是长这样?
这些也就罢了,或者可以吃,或者可以用,或者看稀奇好玩,也是有的。
但是,有两种动物,超级搞笑。
一种叫做“仁兽”,即品行仁德之兽,还有一种“瑞兽”,即德行齐备之兽。
在那个连吃饱肚子都是奢侈的年代,这两种动物,居然天然懂得“仁德”?
当真是天下奇事。
“仁兽”雪豹
《山海经·海内北经》原文记载:
“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白话翻译:
林氏国有一种奇异的野兽,体型像老虎那么大,身上长着斑纹,尾巴比身子还长,叫做“驺虞”(发音邹鱼),骑着它可以日行千里。
还说这种动物是仁兽,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只吃死去动物。像不像现在的雪豹呢?
“瑞兽”凤凰
《山海经·南次三经》原文记载: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白话翻译:
再往东走五百里到了丹穴山,山上多产金属矿和玉石。丹水从这里发源,向南注入渤海。有一种鸟,样子看起来像野鸡,身上的羽毛带着五彩花纹,叫做凤凰。它头上的花纹像“德”字,翅膀上的花纹像“羲”字,背部的花纹像“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
而且,凤凰的仪态非常从容、优雅,喝水、吃东西的动作非常自在,时常自己唱歌、跳舞,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天下太平。都以为凤凰长这样:
《山海经》的记载却告诉我们,凤凰实际上长这样:
最后总结一下:《山海经》当中的神兽为什么是神兽?
其一,咱们老祖宗喜欢,比如豪猪好吃,骆驼有用,那个时代可不就是神兽吗?
其次,老祖宗觉得稀奇,比如鹦鹉和大猩猩,一个会说人话,一个长得像人,估计老祖宗初见这二位那是又惊又怕又稀奇。
第三,上古时代知识有限,认知水平不咋地,所以把自己的想象也加了进去,像雪豹和凤凰。
我第一次看到凤凰居然长着仁义礼德信的花纹时,即刻笑趴了。
咱们老祖宗胡诌的功夫也是不赖啊?汉朝才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家凤凰在上古就被“胡诌”出来了,实在有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