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营销号带歪了山海经并不是记载着各种

新疆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16/9320416.html

《山海经》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共同完成的。有的内容可以上述到神话时代。这些不同时期的内容后经西汉刘向、刘歆校书,才形成现在的内容。通篇读完的人会觉得前面五篇《山经》更像是客观的地理著作,位置逻辑比较清晰,地理方位明确。以中原为中心,哪个方向有哪些山系,每条山系起自哪座山,依次是哪几座山,各山之间相隔多少里,止于哪座山,记载都比较清晰明了。而哪座山上有什么物产,发生过什么历史事件也有所提及。并且,《山经》巫术神话内容较少,记叙客观程度较高,可见《山经》的内容形成年代晚于《荒径》和《海经》。《山经》中多次提到某座产铁,表明此时对铁已经产生资源意识,因此《山经》成书年代上限应在春秋时代,它是掺杂了古代传说的地理著作。

那么对于《山经》相比,与其将《荒径》和《海经》说成地理著作,倒不如按鲁迅的说法将其看成“盖古之巫书也”。《荒径》和《海经》的地理方位记载更加模糊,更多是地方奇怪物产,古代巫术场面,神话古史传说的内容。其中巫术宗教活动的内容长期无解,其原因是书中自己没有指出这是巫术活动,加上后人难免牵强附会,这对无疑加重了现代人理解的难度。同一内容含义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述说,在传播学原理下发生着面貌的变异。一般人在没有其他资料的情况下第一次接触山海经,无法对里面的奇特现象理解为巫术宗教活动的思维,而按照记叙文的思路去理解,那么就离书的原意就越来越远。

这里举些例子女丑女丑在原文中出现两次:大荒东经《女丑大蟹》: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海外西经《女丑之尸》: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如果你单独就女丑之尸一文翻译成白话文,直接得出的信息就是,女丑被十个太阳烤死后留下的尸体是右手遮住其面的姿势,她的尸体在丈夫国北面的山上,山顶有是个太阳。我们粗看会认为是作者在某地看见了女丑的尸体,就把她记载来下。实际这一场景是描述的是一场巫术仪式:这是一种避免旱灾的农业祭祀活动,女丑扮演带来旱灾的妖怪,通过演绎妖怪被太阳烤死的过程,祈求当年不会发生旱灾,从而粮食获得丰收。通过演绎来寄托所祈求的事件将会发生,在现代遗留巫术活动中仍然存在。由于巫术活动的默认背景没有在文中出现,现象就失去了解释,于是内容流传到今天就有很重的离奇色彩。为什么内容的作者并不明确解释这是巫术呢?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种:

一、本身对此有所解释,但经由一代代传下来,述说者保留了某些部分而解释失传了,而到了编者的年代,由于离作者的年代已经过于久远,编者也只能转载而无法解释。

二、本身无解释,所著内容仅是古代巫师之间内部对巫术的记载,巫师之间自己能够理解,并不需要专门解释(当时巫师的社会地位很高,这些巫术内容受到相当的重视)。或者巫师从主观意愿出发,认为这些奇特现象是真实的,所以不做其他解释。(比如文中多次出现“乘龙”,巫师可能以为自己真的在骑龙飞行。)之后随着后来社会的演变使巫师群体逐渐消失,古代巫术也就成了无解天书。

三、内容的作者是巫术活动的观察者,并非巫师或者参与者。观察者(原始时代)本身也是巫术活动的信仰者和崇拜者,并不怀疑巫术活动和神的真实性。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直接理解是柏高这个人通过肇山在天地之间来往,其实上下于此,至于天是当时沟通天地的巫术活动,而古人直观地认为沟通天地的天梯就是高山或者树,登山祭祀就有了通天的宗教意味。大汶口文化出土刻符陶尊,说明了先民的这种宗教思想。陶尊刻符上面的日月代表天,下面的山装刻符代表了通天的天梯。作为宗教祭祀器物,上面的刻符沟通天地的含义十分明显

再比如:《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海阝肴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上合下廾兹。《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列出的文中都提到了“珥两青蛇”。就是耳朵戴着两条蛇的意思,是一种典型的巫术装扮。借助动物通灵在现代遗留的巫术中任然存在。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氏族遗址出土一件人面鱼纹陶盆,其实你们的初中教材上也有这个插图,这个并不是陶盆而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上面的巫师形象两耳各有一条鱼,这种巫术习俗就类似于“珥两青蛇”

除了巫术宗教活动,山海经里面另一类记载较多的是天文观测活动。上古时期的天文观测有两类作用,一是带有政治目的的宗教巫术活动,二是制作历法,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先民们认为天是神灵意志的表现。而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如同等于与神对话。当然,这样的天文观测需要消耗较大的财力物力,是在统治者掌握下实施的,与天对话就成了统治者独有的权力。宗教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同一,通过神化自己使统治者达到自身统治地位合法化,这对于早期国家的形成是重要的一步。在先民对未知的神灵恐惧地崇拜中,部落联盟的民主首领转化为后世君临天下的天子。同时,这样的天文观测也是原始天文学的开端,是重要的科技成就。我国沿用自今天干地支纪年法,商代已经出现,而它的形成过程则可以追溯到商代以前的天文观测活动。天干地支的十二进制单位是木星的公转周期(现代测得11.8年),反映了古代对木星观测的成就。《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方山不是指自然方形的山,它是人为修建成方形的天文台。“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柜格之松就是刻有尺横的松木,尺痕是观测的工具。“日月所出入也”说明方山是天文台性质的建筑。全书提到天文台还有很多。围绕着方山的还有“十二座日月出入山”,这些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天文观测台阵。

结合古代文献的考据和现代考古学成就,一些内容得到了完善的解释。这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读《山海经》,需要排除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从古人的世界观去理解。

书常读常新,最近本店山海经正好有折扣,大家有感兴趣的赶快下单购买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