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注解东山一经:
《东山一经》记述了从“樕[朱虫虫]山”到“竹山”共十二座山的地理位置,山川风貌。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山东、安徽一带。东岳泰山就位于该列山系中。
白话文:
从犲山往南三百里,即是独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的是美丽的石头。
独山是未涂水的发源地,从这向东南流入沔水,此水中有很多与黄蛇一样的动物,它长着鱼鳍,进出水面的时候自身会闪闪的光亮,它出现哪个地方预示着将会遭遇大旱。
注释:
未涂水:一说今济南市长清区的长清河。沔(miǎn):一说今大汶河。:读音,tiáoyóng。大旱:指大的干旱。犲山:一说今山东济南附近。樕[朱虫虫]:读音,sùzhū。
: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长着蛇头,长着较粗的后背鳍,一副鱼身拖着鸟一样细长的尾巴。
,近文堂图本《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蛇头鱼身,长着长长的脖子,却有一副幼龙的姿态。
,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像缩小版的龙,整个尾巴像摇杆一样竖了起来,头部周围泛有光亮,正摆弄着鱼鳍游走在水面上。
清·,为什么它的出现就会有大旱?
《山海经》记载:“末涂之水…,其中多,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
这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普通的水生动物,以及它基本的生理特征,但《山海经》并没有交代它有制造旱灾的特殊能力。
那为什么上古人对一个普通的水生动物会有如此夸张的记载?笔者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旱灾的毁害性太大,严重影响着生存,对上古人来说既害怕它又拿它没有办法。
二、之所以被认为是旱灾的制造者,应该它出现在了旱灾现场。
我们再来看看,“制造旱灾”应该是惯用的比拟手法,拿动物去作比拟,一个是为了部落或者国家达成共识而将旱灾形象化;二一个是找到旱灾的参照物以便今后预防着点旱灾。
综上,笔者认为“”就是一个普通的水生动物,由于人类惧怕旱灾,而当与旱灾相遇被人类发现之时,它的“命运”由此而产生了改变,转而成了旱灾的“代言人”。
历史上类似这样案例不在少数,比如:钟馗捉鬼,您觉得还有哪些呢?
独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独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安徽和江苏附近。
此山,山上盛产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多的是美丽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