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一词早见于《尚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其意思是指昆仑、析支、渠搜的人民都身穿毛皮,这里被称为西戎。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昆仑虽然没有形成具体而明确的认识,但认为它在西域地区,是中原以西地区的标志性物象。先秦时期《尔雅》、《逸周书》、《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中多有对昆仑的记载。这些关于昆仑的信息反映出早期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的认识,并有鲜明的神话色彩。
昆仑无论是作为现实中的山、地区或是神话中的仙境,其根本属性都是物象。
作为物象的昆仑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中,通过种种神话传说故事,远隔千里的中原地区人们对于昆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神信仰,从而为其意象化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中,虽然对于昆仑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但其总体上表现出的物象特征,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昆仑的认识以及对于昆仑形象的建构。在这些文献中,以《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对昆仑的记载最为丰富。
《山海经》中的“昆仑”主要见于《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海内北经》、《北山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海内东经》等篇目中,后世学者在考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时材料大多源于此。而《穆天子传》中记录了周穆王西征的经历,其对于行进方向、里程、所见到的人和物都有记录。
《山海经》中“昆仑”一词出现的次数有21次,涵盖了昆仑地区的地理、动植物、神话传说等内容。《山海经》中对昆仑的描写具有鲜明的神话色彩,故而在后世的神话学体系中,昆仑神话成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此顾颉刚先生曾谈道:“在《山海经》中,昆仑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神话中心,很多古代的神话,如夸父逐日、共工触不周山及振滔洪水……黄帝娶嫘祖、窜三苗于三危等故事,都来源于昆仑。”
这些丰富多彩的故事,都依托于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昆仑作为物象形态的认识,所以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无法形成科学的认识,所以对古人而言,昆仑是一个难以触及的事物。这些神话传说为昆仑形象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从而使人们对昆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崇敬之情,以至于催生了昆仑信仰。
《穆天子传》中详细地记录了周穆王和西王母在昆仑会面的情况,对于昆仑地区的位置、物产等信息的记载使得昆仑的物象特征更加鲜明,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昆仑的向往以及对于西域世界的好奇。
另外,《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地区的事物记载还有很多,诸如悬圃、璆琳、琅、阆风、流沙、赤水、沙棠等等,这些事物或是异域世界的真实物象,或是具有神话属性的虚拟象征之物,它们终归与昆仑山一起构建起了完整的昆仑世界,为后世学者研究昆仑提供了参考。
先秦文献的“昆仑”记载统计表
昆仑文化之昆仑山的符号化昆仑文化之丘的神化与迎神于丘的礼俗形成昆仑文化之神话文本对“昆仑之丘”的建构昆仑文化之昆仑神话的乐园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