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圣人,旧社会的毒瘤做到了最硬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年9月25日-年10月19日),

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年到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年到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其写作语言剖根揭骨,冷嘲热讽。构思高瞻远瞩,熔铸古今。文章极具战斗性,我习惯称之为“刮骨刀”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年9月25日这一天,在江南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南知子里,鲁迅出生了。清政府正走向没落,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开始急剧地走向灭亡。周家上下弥漫着书香人家的气氛,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鲁迅的童年甚至是我们现在孩子都无法比拟的。其代表作品《社戏》(小说,选自《呐喊》)《祝福》(小说,选自《彷徨》)《风筝》(散文,选自《野草集》)《孔乙己》(小说,选自《呐喊》)《阿长与山海经》(散文,选自《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的童年有母亲般的唠叨、父亲的惩罚、上学时的顽皮、宠物被踩死的气愤……他的童年也吃菱角、罗汉豆、香瓜。他虽然是伟大的作家却有着和普通人一样普通、快乐的童年。鲁迅是伟大的,他心里装着家国人民。对晚清朝廷的愤恨,使他到日本留学;对中国留学生的无知,他又奔逃仙台。他因看见而失望,因失望而逃避,因清醒而不能遗忘屈辱,终于难以无视,最终,他完成了从逃避到直面迎接的转折,走上了“弃医从文”,改造国民性的道路。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自此,一头雄狮开始苏醒,开始战斗!

——我每每拜读,常常这样想:胜利者固然可敬,但那碎遍骨头也不愿低头的人,和那识时务苟且者,往往前者更让人赞同,毕竟“苟”着苟着就变狗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