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海外东经》里的王亥,在测量四时和四方的时候,摆出了一个“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的姿势。
我们说,这是王亥身为火正阏伯后人的标准姿势。
火正,相当于后世的太史。
在月令中,孟春正月的时候,太史需要开始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行观测和测量。
《礼记.月令》就说:
孟春之月,天子…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海外东经》说的自然是春天里的事情,所以出现一位“左手把算”的太史实在是最正常不过了。
就连黄帝本人,据说也曾经“迎日推策”,亲自“把算”来推算历数!
那么,“青丘北”是什么地方?王亥这位太史为什么要指着这个地方?
很显然,这里是历数开始起算的地方!
那么,青丘到底在哪里呢?
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青丘就是东宫青龙的箕宿和尾宿!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九尾狐这个形象,来自箕宿和尾宿。其中箕宿自古又被称为狐星,主狐貉
《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云:“箕宿,一曰狐星,主狐貉”。
尾宿,顾名思义被视为尾巴,而且靠近箕宿这只小狐,还不多不少正好有九颗星!
九尾狐的形象,昭然若揭!
更妙的是,清浅的银河,恰好在尾宿九星上潺潺流过。
箕宿这只小狐狸,则恰好站在银河的岸边。
仿佛一只刚刚渡过银河的小狐,尾巴还留在河水中濡湿。
《未济》卦辞说的“小狐汔济,濡其尾”,说的正是这个天象。
原来,箕宿和尾宿所象征的九尾狐,正是银河的起点。
也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
传说中治水的大禹,就是在涂山遇到了这只九尾狐。
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记载: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女,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
我们说过,大禹所治的水,从来就不在人间,而是在天上。
他治理的就是银河。
早在《尚书》的《禹贡》里面,已经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所经过的二十八座山。
这二十八座山,实际上就是二十八宿。
据《尚书》,大禹治水所经过的二十八座山依次是:
导岍及岐山,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导皤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禹贡》
历代有无数以为大禹治水是在人间,所以绞尽脑汁在地上找这二十八座山的位置,殊不知唐代的李淳风早就在《乙巳占》卷三里面引纬书《洛书》,把这二十八座山与天上的二十八宿一一完美对应。
纬书《洛书》二十八山与天上二十八宿星的对应为:
东方七宿:角,岍山;亢,岐山;氐,荆山;房,壶口山;心,雷首山;尾,太岳山;箕,砥柱山。
北方七宿:斗,析成山;牛,王屋山;女,太行山;虚,恒山;危,碣石山;室,西倾山;壁,朱圉山。
西方七宿:奎,鸟鼠山;娄,太华山;胃,熊耳山;昴,外方山;毕,桐柏山;觜,陪尾山;参,皤冢山。
南方七宿:井,荆山;鬼,内方山;柳,大别山;星,岷山;张,衡山;翼,九江;轸,敷浅原。
大禹治水从东宫青龙的角宿(岍山)开始,到南宫朱鸟的轸宿(敷浅原)结束,正好是《吕氏春秋》里面所说的:
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
既然大禹治水时所经过的山实际上就是二十八宿,那么,他遇到九尾狐的这个传说,究竟有什么样的寓意呢?
原来,箕宿和尾宿所象征的九尾狐,正是银河的起点。
也是大禹治水开始的地方。
《晋书天文志》就说:
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
仰观天文,银河正是从青丘九尾狐所在的箕宿和尾宿之间开始流淌。
所以,大禹治水神话的真相实际上是:大禹根据二十八宿和银河流经的顺序来测度天象,制定历数。
巧的是,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正月,当太史开始迎日推策的时候,东宫青龙的尾宿正好是旦中星!
孟春之月,昏参中,旦尾中。
而传说大禹时期使用的夏历《夏小正》,同样也是:
正月,初昏,参中!
言下之意,尾宿同样也是夏朝时孟春正月的标志!
难怪王亥要从青丘九尾狐开始“把算”!因为尾宿是年前立春时的旦中星!
在尧帝时代确立的二十八宿式盘上,箕宿正位于东北方,正是立春的方位,也是艮卦所在的方位!
年前的连山易就说:
艮,东北之卦也。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石氏星经》又说:
尾者,苍龙之末也,直寅,主八风之始。
可见夏历正月建寅,便是以式盘上位于东北方的箕宿和尾宿为一年之始,孟春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