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关于蠃鱼的记载在多个篇章中均有提及,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海经·南山经》中的介绍。原文如下:“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这段文字描述了邽山和蒙水的位置、特点以及蠃鱼的生活习性。蠃鱼被形容为“鱼身而鸟翼”,叫声像鸳鸯,据说,在古代,人们曾经为了防御洪水而捕杀蠃鱼,并将它们的尸体挂在城门口,作为一种驱逐水灾的仪式。但同时,蠃鱼也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能够保佑人们远离水患,过上安稳的生活。
古代人们相信,当这种神兽出现时,邑里必定遭受洪水灾害,因此捕杀蠃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防御措施,并将其尸体挂在城门口进行驱逐水灾的仪式。总之,蠃鱼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种神秘的生物形象,既有不祥之兆的象征意义也有吉祥的寓意。其形象在《山海经》以及其他许多古代文献中得到了反复提及和传承,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元素,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命本质的探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