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山海经北山经怪兽图文详解第八篇终

这片文章把《山海经》中北山经内的怪兽已经全部解说完毕,北山经内有大量的怪兽,古籍记载博大精深,但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其中的怪兽,这些怪兽的描述简直是匪夷所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北山经中最后的几个怪兽解说吧。肥遗(蛇)::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是座浑夕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盛产铜和玉石。嚻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北流入大海。这里有一种长着一个头两个身子的蛇,名称是肥遗,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就会发生大旱灾。:《山海经》所见肥遗之蛇有三:一是《西山经》太华之山之肥(虫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二是《北山经》浑夕之山的肥遗,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胡文焕图说云:“阳山,有神蛇,名曰肥(虫遗),一首两身,六足四翼,见则其国大早,汤时见出。”上述两种不同形体的肥遗蛇,都是大旱之兆。三是《北次三经》彭紕之山“多肥遗之蛇”,未说明形状。本经浑夕之山的肥遗是一种一头双身蛇。郝注:“《藏经》本首作头两身下有四足二字。”郭注:“《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日蝠,-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龟。’亦此类。”吴任臣按:“《搜神记》曰,涸小水精生蜓,蜓者,一头而两身,其状若蛇,即管子之所记也。”商周青铜器上的一头双身蛇状纹饰取名肥遗纹,即取材于《山海经》。浑夕山之一头双身肥遗蛇在古本图谱中有二形:(1)双身蛇,见图蒋本、图吴本、图汪本;(2)蛇头双蛇尾、龙身龙足,六足四翼,集渾夕山肥遗与太华山肥(虫遗)之特征于一身,见图胡本。郭璞《图赞》日:“肥遗之蛇,一头两身:”狕::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是座隄山,有许多小个头的野马。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一般的豹子而脑袋上有花纹,名称是狕。:狕的样子像豹,头上有斑纹。《玉篇》名之为狕善,《事物绀珠》云:“拗如豹文首。”龙龟::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隄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泰泽,水中有很多龙和龟。:龙龟疑即吉吊,蛇头龟身。郝懿行注:“疑即吉吊也,故曰龙龟。裴渊《广州记》云,吊生岭南蛇头龟身,水宿木栖,其膏至轻,利铜及瓦器盛之,“袁珂引《北梦琐言逸文》卷四云:“海上人云,龙生三卵,一为吉吊。”人面蛇身神::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总计北方第一列山系之首尾,自单狐山起到隄山止,一共二十五座山,途经五千四百九十里,诸山山神都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祭祀山神:把毛物中用作祭品的一只公鸡和一头猪埋入地下,在祀神的美好玉器中用一块玉珪,只是埋入地下而不需要用米来祭祀。住在诸山北面的人,都生吃未经火烤的食物。:自单狐山至隄山,共一十五座山,其山神为人面蛇身神。据汪绂注,这一段山岭大约在宁夏以北之山,自单狐至敦薨十七山,并西山而西,自少咸至隄山八山,则并北而东者之山。#钱途挑战#山海经北山经全图文详解第七篇,带你看遍山海怪兽山海经北山经中的怪兽第六篇,其中上古奇兽你认识几种未完持续。《北次二经》,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