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的发动机,它不是一部纯神话的国学。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狰注解西次三经:
《西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崇吾山”到“翼望山”共二十三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风貌。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一带。
白话文:
从符惕山往西二百八十里,即是章莪山,山上光秃,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
山中有一种像赤豹的野兽,长着五条尾巴,一只头角,发出的叫声如同敲击石头的响声,它的名字叫狰。
注释:
莪:读音,é。
狰:读音,zhēng。
瑤碧:指美玉和青绿色的玉石。
符惕山:一说今祁连山一带。
狰:
一、明、清代,文人墨客眼中的狰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狰为金钱豹形,长有头角且偏右,五条尾巴向下曲卷,一脸桀骜不驯地向我们走来。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狰为狗形,长有头角且长又弯曲,五条尾巴高高扬起,摆出一副仰天长啸的模样。
明、清·狰二、狰,是如何从善如流的?
起初作恶多端的狰:
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狰长着野兽的面孔却搭配着人的身形,并且能够直立行走,它的面部表情十分可怕。
狰有比较变态的习惯,人如果在野外遇到狰,它会将它那不堪入目的脸用上肢给蒙上,因为它有人的外形,所以人不太容易辨别,当人走近它的时候,变态的心理的驱使,它会猛然地放下前肢,露出恐怖的脸,凑到人的眼前,让人吓到半,也许狰喜欢看人被惊吓后的表情。至此,狰邪恶的在人间算是落下了口实。
狰的转折点:
根据史料记载,狰四处作乱,最终被烛龙收服,一起隐居烛山中,久而久之,狰受烛龙的教化,退化了身上的暴戾之气,也许是遇强则弱,也就心服口服了。
后来因烛龙失去踪迹,狰从钟山走了出来,它经常替人们祛除邪祟,至此,人们口中的狰由最初的凶煞之兽变为了祥瑞之兽。
“狰狞”一词与神兽狰的关系
我们日常生活说的“面部狰狞”,指的人面部表情十分可怕,而“狰狞”中的狰与我们文章的主角狰高度相似,都是让人害怕的对象,那么“狞”又是啥?
文学界有这样言论,“狰狞”与“凤凰”类似,雄性为狰、雌性为狞,合称“狰狞”。但是并未有相关神兽“狞”的图像记载。
您认为,“狰狞”一词有没有可能是出自于神兽狰?
章莪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章莪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甘肃境内。
此山,山上光秃,没有花草树木,到处是瑶、碧一类的美玉。
国学《山海经》西三经——毕方,钻木取火的发明是它给了人类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