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犀渠注解中山四经:
《中次四经》记载了从鹿蹄山到灌举山共计九座山的地理位置和山川风貌。它们大致位于今天的河南、陕西一带。
白话文:
从扶猪山往西一百二十里,即是厘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的北面有茂密的茜草。
山中有种野兽,长得像牛,全身青黑色,发出的叫声如同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它的名字叫犀渠。
注释:
蒐(sōu):即茅蒐,现在称作茜(qiàn)草,根是紫红色的,可作染料,并能入药。苍身:身体是青黑色的。犀渠:读音,xīqú。扶猪山:一说今河南宜阳县。
犀渠: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词曲
,清雍正四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边裔典·禽虫典·神异典》,犀渠就是一头牛,膘肥体壮的它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正在低头寻找猎物。
清·犀渠犀渠,发出婴儿声的吃人兽
上图中清代版的犀渠,完完全全是一头牛,没有一点凶煞之气,这是对“犀渠,其状如牛”这句话的放大,干脆就画成了牛的模样。
发出“婴儿声”,在动物界就比较司空见惯了,比如:猫、猎豹、娃娃鱼等等。
其实最触动人神经的是“婴儿声”,这具备很强的迷惑性,特别是动物如果加上攻击性,让人没有理由不怀疑“婴儿声就是为了遮盖其吃人的本性”。对于人来讲,这不仅增加了危险性,还刺激了人的恐惧心理。
犀渠“吃人”,好像在告诉我们它只吃人。但这肯定不是作者的本意,把“吃人”理解成“食肉动物”会更贴近生物链的规律。
古今中外吃人的动物不在少数,即使现在的食草动物也有食肉的过去,比如:大熊猫、河马(其祖先是鲸)。
综上,笔者认为“犀渠”就一个长得像牛的食肉动物,还会发出婴儿般的叫唤声(猎豹的叫唤声就是典型的婴儿声),只不过我们无法追踪已经灭绝的物种。
厘山: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厘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河南巩义市南侧的青龙山。
厘山,山的南面有很多玉石,山的北面有茂密的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