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乘黄注解海外西经:
《海外西经》中记载了海外西南角到西北角的国家及地区。
白话文:
白民国在龙鱼所在地的北面,那里的人都是白皮肤而披散着头发。
有一种叫乘黄的野兽,形状像一般的狐狸,脊背上有角,人要是骑上它就能活两千年的长寿。
注释:
龙鱼:指龙鱼所居的山陵。
被:同“披”,披散。
乘黄:
先秦时期·《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
在山海经中,长得像狐狸无一不是凶煞之兽,如“九尾狐吃人”、“獙獙带来旱灾”、“朱儒带来恐怖”等等。
乘黄却是个另外,根据《管子·小匡》记载的上古“三瑞”,乘黄就是其一。
清代,文学家眼中的乘黄
清·汪绂,光绪二十一年()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乘黄为二角兽,背上有两角,脖子较长,形貌似狐狸。
清·乘黄明·胡文焕,明万历二十一年()年的格致丛书本《山海经图》,乘黄长有三角,背上两短角,头上一角,似在奔跑。
明·乘黄清华大学出版社《山海经》·乘黄
乘黄有五角,背上有三角,颈部有一角,头上也有一角,整个一狐狸的模样。
陈丝雨·乘黄当代艺术家眼中的乘黄
中国最美女孩,重现乘黄的神采。(如下图)
人为艺术·乘黄综上,来自不同时期的作品,“乘黄”的外形有着明显的差别。
有这种差别,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源于“乘黄”过于神话的背景,所以在文学创作上过于模糊而远离实际。二是上古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的出现了断层,以至于出现多家多言多版本。
看《山海经》一定要结合其历史背景,毕竟“上古”、“中古”和“近古”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
乘黄,骑上它能活两千岁
《山海经》记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以孔子作《易传》为分水岭,在这之前,上古的先民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从周文王的《周易》中可以看出来,大量的文字描述的是“祭祀”,“占卜”。
“乘之寿二千岁”,我们不能以现代的观念来看。上古先民应该是借助神话来支撑心中“长寿安康”的寄托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白民国:
一说今陕西北部高原和山西西部。
白民国在大荒之中,据说是帝鸿的后代,他们以黄米为食,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老虎、豹子、熊。
海外四经·海外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