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东山经》记载: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这里讲述的是再往东二百里有座太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还长有许多女贞树,山中有一种兽,形状似牛,脑袋是白色的,长着一只眼睛,长有蛇一样的尾巴,名字叫蜚。
这种兽在水中行走时,会令河水干涸,在草丛中行走时,草就会枯死,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有大的瘟疫。
这个叫蜚的兽一出现,会令河水干涸,草木枯萎,还会有瘟疫降临,传说蜚是灾难之兽,它的出现就像死神来临一样,预示着死亡和灾难,它会令天地变色,生机决断,谓之毁天灭地不为过。
而传言在春秋时期,曾经有蜚兽出现,当时天下大旱,河水干涸,草木枯萎,大地上瘟疫横行,无数百姓病死,天昏地暗,了无生机。
在《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记载:秋,有蜚,为灾也。讲的是蜚蠊这种害虫,也就是蟑螂,而在《汉书·王莽传下》中记载:夏,蝗从东方来,蜚蔽天。讲的是蝗虫,即蜚的另一层意思,会飞的虫。
关于蜚的古籍记载,一般描述见于灾害,虫灾,预示不好的意思,如今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是“流言蜚语”,这里的蜚是“飞”的意思,与“流”同作动词,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而《山海经》中的蜚兽也有无妄之灾的含义,蜚的出现没有根据,没有章法可寻,一旦出现必定是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这里的蜚出于太山,而“太山”一说指泰山,《山海经》提及西王母于泰山举办宴会,泰山乃西王母管辖之地,把昆仑山与泰山相及,甚至是等同。
那么西王母的管辖之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灾兽呢,其实西王母本身就是掌管灾疫和刑罚的大神,这与我们现在熟知的《西游记》等小说里的西王母形象有所不同。
《山海经》中介绍的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里的西王母长得半人半兽,司天刑,掌五残刑法,可谓是冷酷至极,我们知道山海经中的存在天神的,然而西王母的权力是掌管天罚,可谓恐怖。
这也就说得通蜚存在的理由,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