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反思一本争论千年的经书,揭露什么真相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125/5212097.html

#华夏文明#

要看原汁原味的中华古籍,一般选春秋战国以前的著作,对人的启发比较大。

比如看黄帝《金人铭》,会发现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有很多地方取自《金人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比较一下。

文明走到今天如繁花铺地,已经掩盖了大地本来的迹象。

今天所讲的是《老子化胡经》,一本争论了千年的著作。一度在元朝时被列为禁书销毁,后来清朝以后在敦煌又得以发现。

读《老子化胡经》,佛学人士会觉得此经不真实,是伪作。

《老子化胡经》中,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以后,领着尹喜到达了印度大陆,点化释迦牟尼,化身为佛。

这在尊佛教的元朝时代,自然会排斥《老子化胡经》。

而道学人士,读到《老子化胡经》,会心一笑,好像找到人类的真相。

大约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还是无法搞清楚《老子化胡经》是因何出现,真正用意如何。

一般认为《老子化胡经》成书于西晋,为道士王浮所作。当时佛教与道教有很多争议,或许王浮也没想到《老子化胡经》的真实结果。

因为无法确切地论证老子的真实去向,常人也会想到一些结果,比如老子到了秦国,归隐在山中等等。正因为拿不定老子的真实去向,自然也就对这本《老子化胡经》半信半疑,给了佛教弟子们反击的借口。

这就如同现在的很多明星网红事件,起初是一些被动的黑化消息,经过炒作发酵,变成了热点,反而让明星网红们更红了。

站在海边的一盏路灯,不发光也会映照出大海的意境来。

《老子化胡经》就是这样一本古代热点书,很意外地让佛教更加深入民间。

本来很多人以为佛教是外来人的胡说巴道,现在道教人自己著书说老子西行化胡为佛,这不都成了一家的事了吗,还争什么。

如果考察王浮,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聪明有趣的人,最开始他为僧人,后来蓄发变为道士,除了写《老子化胡经》,王浮还著有《神异记》。

其实往魏晋以前查,早在汉朝时佛教已经渗透进入,当时大月氏国王派来使者伊存,转述了《浮屠经》。浮屠即是佛陀之意。

在汉朝时佛教弟子们在传教过程中,为了让中国人接受就提出了老子化胡说,并不是晋朝道士王浮的发明,只是没有后来唐朝以后的热度而已。唐朝时很多有名气的僧人读了《老子化胡经》非常愤怒,就上书朝廷要求焚毁《老子化胡经》。我们看《西游记》中很多佛道比试的场景,大约也反映了历史中的真实现象。

佛学来自印度,我这样讲,不称之为佛教,是我觉得释迦牟尼的本意是引导人觉悟,寻求大众人生原本就有的根本智慧,是可学可悟的。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有意思的是佛教在发源地,已经衰落。反而在中国等亚洲国家有了起色。

反倒是后来很多人误解了释迦牟尼的本意,一味地为自身富贵而崇拜泥胎,或者假借佛教之名大肆敛财,背离了释迦牟尼根本。假定释迦牟尼复生,看着从多的金身泥塑雕像,不知会作何感想。

野草们原地疯长,蒲公英飘向远方,生命源本有不同的境界。

大体上外来文化要想在古代中国生存壮大,都不可避免地走改头换面的路。其中改头换面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拿来主义。把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包括汉字词语拿过去,改头换面再送出来。美其名日是翻译改造。然而这造成大众以为那些词是外来的高明含义,不能真正搞清字意词意源头。

中国文字有很独特的魅力,每个字词都有往上追寻的根源,甚至上追到远古时代,跨越两千年以上还能读懂。这让汉字托举的中华文明有创新也有继承。

我们再来看从多地表音为主的文字,比如英文,往往过了上千年以后,音意发生很大的改变,解读起来非常困难。

而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往往有了意外收获,变得比本土发源地还更有生命力。其实这本身也证明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并不一定是外来文化有多么强大,可能它们在本土已经消亡或者正面面临消亡结局。

外来文化通常采取嫁接办法,慢慢融入,最终修成“正果”。

所以,如果想真正搞明白中华古老文明原始内涵,可以上查春秋以前的典籍,会找到没经儒家和佛涂改过的本义……

比如《尚书》、《周易》、《阴符经》、《六韬》、《奇门遁甲》、《黄帝内经》、《山海经》等等,原汁原味,就会明白中华文明的后劲无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