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
大概就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想象,甚至从现代科技角度来看,也不可思议。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逆天”。
因为“逆天”,所以,这些文物才总让人觉得是穿越!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下面这些文物毫无疑问会入选:
01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藏贾湖骨笛。
前年,央视《国家宝藏》曾将河南博物院典藏的这件近年前文物推向观众,从而被大众所熟知。
但,你不知道的是:它曾于年,早就登上著名权威学术期刊《Nature》的封面。
当时标题是“SoundsoftheStoneAge”(石器时代的声音):
▼
一个20多年前就登上国外权威期刊的文物。
贾湖骨笛,它有何逆天之处?
考古学上这样定义它——
这支来自远古的笛子,是屹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
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M:21骨这样说吧。
在这件文物没出现之前,一般认为中国音乐起源最早只是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
文献也大都这样记载。
当时的乐器,五音阶就不错了。
“七音阶”,不可能。
不过,也有推测:中国的七声音阶最早也只是到战国末年荆轲刺秦王前,在易水别离时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用了“变徵”。
而这个七声音阶的“变徵”还被认定源自于西方异域。
简言之,贾湖骨笛没被发现前,不仅音乐史定在公元前年,连七声音阶都被认为源自西方。
然而,这件文物彻底改写了历史。
它不仅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时间从传说中的公元前年的黄帝时期,提前到了公元前年的新石器时代。
将中国音乐历史源头,一下推前了数千年。
还将七声音阶源自国外的说法钉死在一边,给那些小看祖先的人一记狠狠耳光——
看,我们的祖先早在多年前,已经用骨笛吹出了近七声的下徵调乐音。
另外,这件文物还有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之处。
众所周知,贾湖骨笛的骨头来自丹顶鹤的尺骨:
正如图所描绘的,将尺骨锯掉两端的骨关节,而后在骨身上开凿五至八个不等的孔眼,即为贾湖骨笛。
生物学上,鹤鸟的颈管长达1米以上,是人类气管的6倍。
引颈而歌,声音可传到数千米以外。
所以,《诗经·小雅·鹤鸣》中曾对鹤描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加上鹤的骨骼又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7倍,制作骨笛再好不过:
骨笛管腔局部,图/《贾湖骨笛》然而,神奇之处便是:这些等比距离一模一样的孔,多年前在没有机器的情况下居然钻制成了。
你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掌握好比例用尖锐的石器就可以钻制。
但,不要忘了,这个可是距今近年的新石器时代。
更不要说骨笛制作工艺还要历经——截取骨关节、设计孔位、钻音孔、调音成器这些程序。
小孔调音孔,骨笛断裂处缀合孔:
现代人,如果在没机器的情况下未必能做。
是不是很“逆天”?
02雁鱼铜灯
西汉彩绘雁鱼青铜灯雁鱼铜灯,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皆有收藏。
这件文物算不上逆天,但设计感很强。
光看表面,它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鸿雁衔鱼的艺术造型:
整个灯,由雁首、雁身、灯罩、灯盘四部分组成。
造型,一只回首的大雁嘴里衔着一只鱼。
雁的额顶有冠,眼圆睁,衔一鱼,鱼身短肥,下接灯罩盖。
细看,你会发现雁和鱼都是通身施翠绿彩,而鸿雁的雁冠,则是鲜艳的红色。
为什么这样设计?
点燃灯火后会发现:当温暖的橙色光芒透过鱼身照亮红色的雁冠,将格外耀眼。
而鱼下方的灯罩是可以转动起来的。
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亮度,也能防止蜡烛被风吹灭:
其实这种造型的铜灯相对来说很常见,那么它到底牛在哪儿呢?
在它的设计上。
看到没?如上图。
大雁的颈部和腹部都是中空的,腹部盛有清水。
灯点燃后产生的烟就顺着大雁颈部进入腹部,被清水所溶。
节能,无污染,非常之绿色环保!
这设计,真的忍不住感叹古人的巧思睿智。
03三星堆青铜树
三星堆,曾出土过不少让人感到疑惑的文物。
比如,那个“穿越”的方向盘,啊,不,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关于它的用途和象征意义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只知道它诞生于三千多年前。
同样,诞生于三千年前的还要这个体量巨大的青铜树。
有多大?看展厅对比图:
据说,它最上端部件缺失的情况下仍有厘米,公斤。
如果不残,估计有公斤。
中国历史书上可能就没有最大青铜器后母戊鼎的地位了。
并且它的造型非常好,很有艺术感。
专家们认为,这棵青铜神树,迄今为止,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所以,也是我国64件永久禁止外展文物之一。
复杂的工序,大体量的青铜器,三千年前的蜀地先民如何制作的?不得不让人惊叹。
他们为啥制作?据说,青铜树和太阳传说有关。
传说,古代很热,十个太阳,后来后羿射日才不那么热。
“后羿射日”这个故事多久远?传播范围有多广?三千多年前已经传到了四川了。
青铜树就是表征之一。
《山海经·海外东经》曾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是古代传说中生长在东极的一棵太阳神树。
每天早晨太阳神鸟升起准备飞翔时盘桓的地方。
三星堆这株神树上的鸟即太阳,反映的是古蜀人对太阳的崇拜。
专家们认为,青铜树顶天立地,树间攀援的龙,或许就是巫师们驾乘着上天入地的坐骑。
在《仙剑奇侠传》等影视作品中,采用了这种传说:天地相连之处就是一棵树。
而除了这些宇宙观,多年前的古人。
在青铜神树的铸造时体现的高妙铸造工艺,也是很逆天!
04大汉透光镜
青铜透光镜。
这算是一个“黑科技”了吧?
它的奥妙就在于:
当你把铜镜垂直放平,有光线照射在正面的镜面时,镜子背后的图案和花纹就会奇迹般的映在与镜面相对的墙体或背景上。
作为文科生,我不是很懂这种光影成像的事儿。
所以,先把原理图给你们贴上来:
懂了吗?反正我没懂。
据说,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金代麻九畴,元代吾丘衍,明代方以智,何孟春,清代郑复光……
到近代的大批海内外科学家,都对这种镜子进行过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搞清楚了这种镜子透视效果形成的原理和路径。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
之所以称为之透光镜,是因为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的花纹会映现在镜面对面的墙上。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种铜镜在铸造过程中,镜背的花纹图案凹凸处由于厚薄不同,经凝固收缩而产生铸造应力,铸造后经研磨又产生压应力,因而形成物理性质上的弹性形变。镜体在受到径向压力P和弯矩M(M=RMt)的作用时,在镜体内产生残余应力。由於镜体是一凸面体,在残余应力作用下,镜体有拱起的趋势。不过镜体有一定的刚度,只有当镜体磨薄到一定的程度,抗弯的刚度已显著降低时,这种径向压力和弯矩的作用,才使镜体变形而明显地向镜面一边拱起。当研磨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弹性形变迭加地发生作用而使镜面与镜背花纹之间产生相应的曲率,从而导致出现这种透光效果.
说实话,看完我也不是很懂。
不知,你懂了没?
总之,这玩意儿真的很厉害,发明它的人更是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