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为你介绍来自古代志怪书籍《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
这五个分别是獓骃、猼訑、獙獙、并封、毕方。
如果你不查字典,你应该不敢保证这些字就如你所想象的那样读,那么接下来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獓骃
獓骃(áoyīn),出自《山海经·西山经》中:“三危之山有兽焉,其状牛身四角,毫如被蓑,名曰獓骃,是食人。”
意思是说,在三危山上有一种猛兽,它有着跟牛类似的身形,但是头上长了四个角,它的皮毛很长,好像农人披的蓑衣,是一种食人兽。
然而獓骃只是这种猛兽比较容易被记住的名字。事实上它有其他两个名字,而且目前极少输入法可以打出来。
一个是獓犭因(yè),另一个是彳敖彳因(áoyè)。
如今《山海经》所说三危山在哪里,已经不能确定。
但今日的确有三危山这个地方,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
獙獙
獙獙(bìbì),出自《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獙,见则天下大旱。”
獙獙有着狐狸的身形,背上长了一对翅膀,但这翅膀非常轻薄,不能飞翔。它的声音就像鸿雁一样,如果有人见到它,意味着天下旱年将至。
獙獙属于狐族,是狐族中属于声音最悦耳的一族。
影视剧《上古情歌》中獙獙的形象,与古籍记载略有出入,但是可爱。
猼訑
猼訑(bóyí),出自《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往东三百里是基山,山的南坡阳面盛产玉石,山的北坡阴面有很多形态奇特的树木。
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羊,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也长在背上,名称是猼訑,人穿戴上它的毛皮就会不产生恐惧心。
并封
《山海经·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又作屏蓬。”
并封的形状像普通的猪,却前后都有头,身体的颜色是黑色的。
此外,《大荒西经》《周书·王会》均有对并封的记载,都是前后皆有首。
当然,著名文学家、诗人闻一多先生在其著作《伏羲考》中提供了关于并封的新看法。
“并封原字应该是并逢,并、逢皆有合意,是兽牝牡合并之义。”
也就是说这是雄性和雌性结合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并封。
袁珂说:推而言之,蛇之两头,鸟之两首者,均属于并封之类。
毕方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意思是说,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出现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
毕方在其他古籍中均有记载。
此为不是人脸版本的毕方同在《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其为鸟人面一脚。”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
《韩非子·十过》中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
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