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不敢言,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山海经》的评价。这本书竟令得无韵之离骚的作者,不敢言语。
有人认为它是记述了一个远古的世界,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本地理图志,当然也有人把它纯粹的当成神话故事来看。至于书中的世界,究竟存在与否,早已无法考证。就连它的作者是谁,也不能获悉。
它对鲁迅先生而言,是催人奋进的励志书籍。里边的各种故事,都充满了昂扬斗志,他还写下《阿长与山海经》来向世人讲述,他与《山海经》的故事。
(一)、存在,即是繁衍下来的动物
如果想要探析为何《山海经》中记录的古怪生物,为何有的人们见过,有的人们没有见过,那么就得找好自己心中对它的定位。
应当把这本书,当成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早期地理书籍。那么,就能够深入的探究书本中的奥秘。若是直接否定它,认为这其中都是神话,那么就没有探析的必要了。
1.略带夸张性的记述
驺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长于身。出孟山,亦出鸟鼠同穴山,日行千里。《山海经》里描述的这个驺虞,身上有好几种颜色,尾巴还比身子要长。《说文解字》中认为它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不会主动攻击人,而且常年在雪山上活动。
很明显,这应当就是现在人所说的雪豹。琴鼓之山多犀,犀如象大,色黑,头似豪猪,食草木也。这个叫犀的动物,和象一样大。通体是黑色的,而头部又与豪猪类似,专门吃草。显然,这当然就是犀牛。
所以,《山海经》作为一部志怪小说集,其中有很多的动物到今天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它又很是神奇,连美洲和非洲的动物,在书中都有所记载。就像生活在南美的动物,。《山海经》中对它的描述就和现在它的样子一模一样。
可见,古人的智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这种动物从未在亚洲大陆上生活过,而当时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美洲有这种动物的。当然,有人就此提出假说,认为很有可能之前的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来地壳运动才分割开来。
2.《山海经》为彼时的世界地理杂志
这本书里很多古怪的动物,到现在仍然生活在地球上。只不过书本中夸大了些描写,导致现在的人们只能去一个一个的对号入座。
反正已经经过了千百年,人类都有所进化,这些物种也必然和以前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虽然找的不一定对,但也是有很大可信度的。
《山海经》不过是那时候的世界罢了,只不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过了这么多年,有的生物留存了下来,有的生物早就已经灭绝。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当然,这还要取决于个人看待《山海经》的观点。
如果把它当成是一部简单的神话,就不会去想这些问题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至于《山海经》到底是本怎样的书,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就连太史公司马迁,都对他敬而远之,普通人又怎么敢随便的加以论断。
(二)、不存在,已是消亡的物种
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就像《山海经》中的狌,它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在的猩猩极为相似。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些不同之处。如此一来,后人就很难论断,它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
1.解析有误,很难对号入座
《山海经》此书语言瑰丽,而且极富想象力,所以现在的人看来很不容易找到书中记载的动物与现在的世界相对应。书中有很多动物都是人面,那么这个人面究竟是长得像人脸亦或者是就长了一张人脸,这就无从考证了。
书中的文字有些荒诞,现在的人思考起来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年代太过久远,根本没有办法知道书中对应的生物到底是哪种。因此,人们就自然而然的认为它们都是些不存在的生物。至少是现在根本见不到。
所以,有一种情况就是,书中的生物现在还有只不过是它进化成为了其他的样子。又或者,没有办法完完全全的根据书中的内容来找到这些生物。这就是有些生物能找到存在的,又有些生物找不到存在的原因之一。
2.已经消失,无从去寻找
《山海经》里有很多生物,都是预警类型的。就像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它一旦出现,就会带来繁重的水利工程。
有人合理的推崇,它应该是食蚁兽。因为白蚁聚集的地方它才会出现,而白蚁又会让人们建造的工程变得脆弱不堪,所以自然要征用百姓来重建。
这个推测,其实难免有些牵强。如果说真的是食蚁兽,那么还有像狸力这种动物,一旦它出现那么就会有大型的自然灾害发生。比如洪水,比如地震。所以,大家就开始忙着搬家。那它的原型又是什么呢?
可能这些动物,并不是灾星,而是提前给百姓们一个讯息,好让大家提前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网络上的那些解释,不过都是在牵强附会罢了。它们可能消失了,也可能去往了其他的空间,只不过常人见不到而已。
就像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虎,猬毛,名曰穷奇,音如嗥狗,是食人,这个穷奇就是专门以吃人为生。它长得像老虎,但全身又长满了刺猬一样的毛,还总是发出狗的叫声。在《山海经》中这些异兽不在少数,吃人的也不在少数。
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都消失了而已。当然,其中也可能有些是作者主观臆造出来的。而且,那个时候人的思考方式和记录方式与现在都不相同。至于到底存在没存在过,那根本不能知晓。
总而言之,想要知道为何《山海经》里的动物有些能看见,有些看不见,就必须正视这本书。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先树立好正确的观点,再去读,那么体会自然就是不一样的。可能《山海经》,就是那时候先人们生存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令人大伤脑筋的古代奇书
《山海经》里的生物,千奇百怪,什么样的也有。里边的生物,有的现在仍然出现着,有的已经没有了痕迹。这便是《山海经》奇幻的地方,你可以说它是神话,可以说它是地理图书,也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志怪小说。
1.记述方式或与现在存在不同
解读《山海经》,难就难在它离现在太过久远,而且也没有图画,只留下了文字记录。即使后世有图画,也是人们根据书本中的描述画出来的。并不一定,就是作者当时看到的那个样子。既然是写书,其中肯定会夹杂着很多的写作手法。
如果强行去解释,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之嫌。就像书中提到的何罗鱼,说它是一个脑袋,十个身子,到底存在不存在这样的生物呢,无从考证。但如果把它的十个身子,换成十足或者十尾,这就很好理解了,便是章鱼。
但这显得有些强行解释了,不过不这么解释就实在找不到该如何说了。但是也不排除作者为了增添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刻意地夸大了言辞,留给读者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故而,大家就因为找不到原型或者那些动物早就已经灭亡,故而自然肯定认为这是不存在的。
而那些存在的,就是早年间就在地球上一直生存的。而又恰巧被记录在了《山海经》里,经过千百年的繁衍,仍然没有灭种。
2.思维隔阂,导致同一件事物的认知错误
《山海经》这本书,就连成书的具体年代都无法知悉,又何谈考证书中的生物呢。只不过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罢了。有人说它的作者是大禹,有人说作者是博异,但不论是谁,他们那时候的世界一定与现在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存在着的那些生物,就算是得到过考证的,也不一定就是作者本来要说的那种。而且,要考证起来,其实也是十分麻烦的。
就像一九八三年的那次学术研讨会,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最终才确定了书中所写的招摇山,就是现在广西桂林的猫儿山。
当时的地理环境还有生存环境,都和现在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时过境迁,气候也开始变得和那时不一样。不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生物,只能被淘汰掉。所以,不能直接说没见过的就等于没存在过。就像无线网络,也看不到它,但它也是真实存在的。
结语:
古人的智慧和那时候的环境,不是现在人能想象的。至于那些生物是否真实存在,这早就已经无法考证。也有可能是作者加入了不少写作手法,也有可能作者是看着那些生物来写的。
这本神奇的古书,还有很多谜团等待破解。只不过,那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本书,单纯的欣赏和想象就好。
参考文献:
《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