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肢体语言,行为动作,甚至是表情,都反应了这个人内在的一些心理活动。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眼睛时,能够从中看到这个人是否真诚;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的睡姿时,通过能够得到一些有关这个人性格方面的知识。最常见的睡觉姿势,无外乎上面这几种。鲁迅先生有一篇文章是《阿长与山海经》,在书中就描述了保姆阿长的睡觉姿势。“一到夏天,睡觉的时候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到了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满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压在我的脖子上。”现在再看这篇散文中的一些描述,实在是很有趣。通过鲁迅先生对年轻时家里保姆“阿长”的描述,不难发现阿长本身性格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中年妇女。阿长有时候话很多,有时候又很威严,但更多的时候,她是随性的,和蔼的,甚至有些中年女性独有的幽默感。在很多文学作品,小说,甚至是影视剧中,都会有一个人睡觉姿势的描述以及镜头特写。而这些描述,就为这个人的性格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比如:你形容一个人很害怕,战战兢兢,不必直接说明;如果直接说出了这个人的性格,就少了可读性和文学性,你可以通过这个人的睡姿去表现这个人的性格,剩下的就交给读者们自己体会。我临时创作一段小说中的场景,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外面寒风大作,树叶、碎石,随风抖动,风声甚至遮住了行人奔跑、走路的脚步声;而在这样的夜,最适合江湖人士出没,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风声,正是他们最好的掩护。此时的屋内,在墙角摆放着一张床,这床是上等红木打造,看上去是大富人家才会有的好物件。但躺在上面的人,却完全配不上这张床。只见这人蜷缩在角落,隔着被子也能看得出这人在发抖;是寒风大作的夜比较冷,还是这人的心比较冷?”明白了这些,大家自然能够理解:通过观察一个人睡觉的姿势,能够看出来与这个人性格有关的一些特质。第一:侧躺着睡觉大多数人睡觉的选择,要么是向左侧躺着睡觉,要么是向右侧躺着睡觉。向右侧躺着睡觉:这种睡觉的姿势,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舒适性,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人下意识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擅长靠近右侧,毕竟左撇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存在。而保持这种睡姿的人,从性格来分析,他们很容易对外界产生信任感,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人际关系是美好的,朋友是值得信任的。天真无邪,并且愿意向别人学习。向左侧躺着睡觉:经常保持这类睡姿的人,能够更好地倾听自己的心跳声音;这说明,这类人更擅长“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改正。他们更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自我;无论是在感情、工作还是生活中,你都能够发现,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意。跟他在一起,你只有一种感觉:他身上就像拥有宝藏,充满神秘感,随时都会表现出你所不知道的隐藏技能。第二:自由散漫型睡姿这类人的睡觉姿势,不按常理,只要自己喜欢舒服即可;并且,这类人晚上睡觉的时候,翻身次数会比平常人更多。平常人夜间睡觉翻身的次数大概在50-80次,而这类人,往往会有更多次。他们的性格,也像他们睡觉的姿势一样,大大咧咧,无所谓;一切都可以,但一切也并非都可以。跟这些人相处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很舒服;不需要藏着掖着,他们说话的方式,做事的方式都比较直白,爱憎分明。但是,如果跟他们不熟悉的人,或许不会喜欢他的性格;因为他们太自来熟,能够跟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也能聊上好久。但跟这类人谈恋爱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无聊,甚至会觉得他比较“吵”。第三:躺着睡,不轻易翻身这些人在睡觉的时候,往往会克制自己保持正常躺着的姿势,要求自己不要向两侧躺着;虽然说,睡眠的质量在开始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在习惯了这种睡姿后,他们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从性格上来分析,这类人道德感比较强,严于律己,对待生活和工作的自律性比较强;可是,他们也很容易轻信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欺骗。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性格,大概就是:宁可叫别人负我,我也不愿意负人。第四:趴着睡其实,我一直都很佩服趴着睡觉能睡着的人,这样的睡觉姿势,难道不会引起不适吗?长时间保持这种睡觉姿势,会让我感觉十分有压力,全身都充满压迫感;情绪会焦虑,会变得暴躁,并且睡眠质量直线下降。而这种睡姿背后的人,性格上来分析,他们比较注重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倔强。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指点和建议,只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即便是错误的,他们也坚持自我。这种性格,放在感情上,他们能够对另一半表现出足够的忠诚感;但是,放在工作中,就有一些死板。而放在人际交往和生活中,这类人往往容易与对方产生一些矛盾。他们就是我们口中常常形容的“不听劝型”。通过睡觉的姿势,可以看出来很多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就像夫妻之间睡觉的姿势,保持的距离,往往也能够反应出两个人的恩爱程度。只要你善于观察和分析,就能从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中,发现很多秘密。今日话题:你是哪种睡姿,对照着哪种性格?(文章配图来源网络,文字原创,侵权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