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诞生地寿丘梅庆吉本文作者在少昊陵参观少昊陵,是我们在曲阜的最后一个项目。8月5日上午8:30以后,我们来到曲阜市旅游局,准备向孔德铭先生当面道别,可当我们把车开进旅游局院里时,发现院里没有一辆车,也没有上班的人,一查才知道今天是星期六。我只好分别给孔德铭和杨朝明打了告别电话,便去少昊陵。我们9:30到达少昊陵。来到门口,我跟收票人员说,我们是哈尔滨来的,旅游局打过电话吧。他们说没有,丕羽便花钱买了30元一张的门票,我拿记者证免票。与“三孔”相比,少昊陵就冷清多了,这一天除了我和丕羽之外,基本就没看见其他游客。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少昊陵要比“三孔”古老得多。少昊是黄帝之子。《曲阜县志》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因其“能修太昊之法”而称少昊,因其“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金天氏。他即帝位于穷桑,迁都于曲阜。据传少昊在位84年,卒时百岁,葬于云阳山。据考证,万石山后面的小土山,就是云阳山,因此曲阜自古就有“少昊之墟”之称。少昊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多年。少昊与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五帝,并为五帝之首。少昊陵最早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在通往少昊陵的神道上,有一石坊,建在五级台阶上,四柱三间,四根四棱柱石下部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有华表、宝瓶和云朵,坊额正中书“少昊陵”三字。此坊重建于乾隆六年(),由时任曲阜县令孔毓琚监立。少昊陵坊走过石坊,便是少昊陵的大门,大门建在六级台阶之上,门为三间,有朱红大门六扇,两侧的门不开,只开中间的两扇,门上布满了乳钉。有院墙向门的两侧延伸。门前右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一通,立于年。少昊陵大六走进大门,便进入了一个古柏森森的庭院,甬道上青苔密布。这里的建筑呈U字形,迎面为享殿,是少昊陵内的主体建筑,也是祭奠少昊的殿堂。殿内有神龛,龛内有“少昊金天氏”木主。龛顶悬一匾额,上书“金德贻祥”四字,出自乾隆皇帝之手。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3间,均建于乾隆年间。在这个院落里,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二十多通,其中立于明万历元年()的张孟男祭少昊碑最为有名。享殿转过享殿,便看到了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万石山。此前我在图片上看到过这座“金字塔”,但今天站到它的面前,仍然被磅礴的气势所震动。巨大的条石层层叠垒而起,逐渐向上收缩,形成了底大上小的锥形建筑。底部边长28米,顶部为一方形平台,边长约9米。据说这座建筑用了上万块条石块,因而有了“万石山”之称。坡高15米,共25级。寿丘在顶部的平台上,有一座黄琉璃瓦覆顶的四方形小庙。此山没有登顶的台阶,我想上去看看那座小庙,试了试感觉难度很大,只好作罢。但也有好事者登上山顶,他们是脚踩石缝,一点一点往上爬的。据据爬上山顶的人撰文介绍,这座小庙高2.6米,四角立以石柱,以支撑石质板梁,周边皆为砖砌,中为券门。庙内有汉白玉石像一尊,像高1.2米,头戴七梁冠,身穿对披合氅,脚登云勾鞋,右手扶膝,左手按玉带,安坐于石墩上。完全一个道家装束。曾有人误认为庙供奉的是少昊,后来证实是黄帝。寿丘上的守山神庙以前我曾查过资料,一般材料都说万石山就是少昊陵,到了这里才知道,万石山为纪念黄帝出生于此而建,名曰“寿丘”,与少昊陵是两回事。在曲阜,好长时间以来,黄帝出生地寿丘也好,少昊陵也好,很少被人重视过。寿丘重新红火起来,却源自宋真宗的一个梦。一天,他梦见天尊对他说:“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生于寿丘。”(《宋书·礼志》)根据此梦,宋真宗认定轩辕黄帝是他们赵姓的始祖,自己是轩辕黄帝再世。所以他便召集大臣来讨论这个梦,动员人们寻找寿丘之所在。到了大中祥符五年(),终于找到了黄帝的出生地寿丘就在曲阜,便下诏将曲阜更名为仙源县,把县城从鲁国故城搬到寿丘前,建寿丘和景灵宫。今少昊陵旁的旧县村,就与当年的仙源县有关。后来景灵宫遭遇火灾,琼楼玉宇焚毁殆尽。到宋微宗政和元年(),为避孔丘之讳,将寿丘改为寿陵,并重新修建,用近万块条石重砌寿陵,并建陵上的守山神庙,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万石山。在宋元以前的文献中,一直把寿陵作为黄帝的出生地,没有任何疑义。可明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变化源自一次错误。明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命各行省具图以进”。结果曲阜县令误将寿陵当少昊陵上报,后朝廷下令“曲阜祀少昊”。曲阜县令怕被追究歁君之罪,只好将错就错,把寿陵圈入少昊陵,从此寿陵就误以为是少昊陵了。其实走进少昊陵,这种误会就会迎刃而解。寿丘前有一碑,上书“寿丘”二字,碑阴是关于寿丘的介绍,第一句话就说:“寿丘,乃轩辕黄帝隆诞之地也。”转过寿丘,其后有一土丘,丘前有一碑,上书“少昊陵”三字,这才是真正的少昊陵,史籍所载“云阳山”是也。《阙里志·古冢》载:“少昊陵,在寿丘东北三十步,少昊葬于云阳。”元朝河南廉访使杨奂在其所著《东游记》中也载:“由曲阜而复东行一里,入景灵废宫,观寿陵,陵避讳而改也。东北到亵丘,少昊葬所。”亵丘即云阳山。少昊陵少昊陵在园区的最北端,走到这里也就走到了头。我们绕少昊陵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陵园大门处。站在这里,可看到门前有一条笔直的道路,那就是少昊陵神道。我们走出少昊陵,沿着神道前行,在右侧的荒草丛中,可看到几块巨石,石块中间有一碑,上书“景灵宫遗址”字样,由此得知,这就是当年十分辉煌的景灵宫了。据元周伯琦《重修景灵宫碑》载:“帝建宫,祠轩辕黄帝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曰‘圣祖母’。越四年而宫成,总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壮丽无比……琢玉为像,龛于中殿,以示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后来遭遇火灾,多间房屋化为灰烬。只有几块残石,数株野草还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景灵宫遗址神道尽头有一道门,从门走过去,可见一方水塘,墉边长满了芦苇野草,水面漂浮着田田荷叶,时有盛开的荷花点缀期间。池塘东西两侧各有一通巨大的石碑,这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大的石碑。站在碑下,仰头才能看到碑顶。有数字显示,这两通碑高均为16米。据记载,景灵宫前有巨碑四通,后仅余其二,即此二碑是也。我们从池的西岸转过去,走到巨碑之下,抬头上望,可见碑上有“庆寿”二字,因而名之曰“庆寿碑”。我们又转到池东侧那通碑前,碑上无字,明显看出有拼接的痕迹。碑下有标,上书“万人愁”三字。为什么叫“万人愁”呢?是因为此碑过于高大,运送极为困难,让万人发愁,因而有了“万人愁”这个怪名。为什么上面没有字呢?据说当时碑帽蛟龙已经刻成,碑面也已磨光,可工程未完而金兵已至,工匠们便遗下此碑,一轰而散。明代诗人李东阳写诗慨叹道:“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说的就是这通碑。据《曲阜县志》记载:“清圣祖(康熙)东巡,山东大吏因碑无字,恐触圣怒,击碑埋土中。”碑碎为多块,被埋于地下。直到年,人们才又将碑挖出来,重新修复拼接。这就难怪我们看到上面会有那么多的修复痕迹了。万人愁碑池塘南侧还有一道大门,出门可见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国道,道旁立有“黄帝诞生处”石坊一座。这时我才明白,我们是从侧面进入少昊陵的,从国道这边过来才是正面。从此往北依次为:黄帝诞生处坊,寿丘大门、影壁、水池、水池两侧巨碑、第二道门、神道、少昊陵坊、少昊陵门、享殿、寿丘、少昊陵。(本文由梅庆吉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