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即翼山堂庭山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即翼山(注①)。山上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野兽,水中生长着许多怪异的鱼,还盛产白玉,有很多蝮虫,很多奇怪的蛇,很多奇怪的树木,总之就一个字——怪。即翼山十分险恶,人是上不去的。现今各种校本大都都把“猨翼之山”写成“即翼山”,猨同“猿”。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对“猨翼之山”做过解说,他说猨是没有翅膀的,为了突出这座山的凶险难登,特意用猨翼命名。意为猿猴本就擅长攀爬,就连猿猴到了此地都觉得自己少了一对翅膀,由此可以看出此山的确险峻。蝮虫蝮虫是蛇的一种,身长只有三寸,头如同人的大拇指大小。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蝮虫又叫做反鼻虫,颜色像红白两色的绶带纹理,鼻子上还长有针刺,体型大的可以重达百斤。它们栖息在怪树上,绶纹就是其保护色。晋代学者郭璞注释的《山海经》中曾解释道: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所以也有人认为蝮虫不念(fù,chóng),而是念作蝮虫(fù,huǐ),虫为虺(huǐ)的本字。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第十六篇《释鱼》中也曾记载道: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因此,蝮虫很有可能就是后世文学中提到的虺的原型。蝮虫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物,屈原在《楚辞·大招》中曾经写道: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意思就是呼唤灵魂不要去南方,因为南方有千里炎火、凶猛可怕的蝮蛇和其他的一些可怕的动物。蝮蛇的不仅仅分布在《南次一经》的即翼山,在《南次二经》的羽山和《南次三经》非山中皆有”多蝮虫“的记载。虺虺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毒蛇,常在水中,颈部细长而头部较大,身体有着绶带纹理般的花纹,体型较大的有七八尺长。明代字书著作《字汇》中描述道: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认为龙是由虺进化而成的,虺是化龙的幼年期。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中写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由此可见中国悠久而神秘的龙文化,究其起源则很有可能正是蝮虫这种凶猛的蛇类,历经千年进化而来的。蛟和应龙则出现在《中次十一经》和《大荒东经》当中,到时候再为大家做详细介绍。以上就是今日份对于即翼山的讲解了,有小伙伴想要探讨的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要走进的是生活着珍奇异兽的杻阳山。注①:即翼山:猨翼之山又称即翼山,即翼山名称的说法采用的是神话学学者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清代学者郝懿行注引《初学记》又名稷翼山。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版本的《山海经》,可能起源都出自晋代学者郭璞所注释的《山海经传》,而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整理校定《山海经》的学者则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后改名刘秀)父子。#山海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