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QFun世界。
年1月14-15日,由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与中法纵横联合制作的青少年偶戏《镜花缘》,在北京中间剧场进行世界首演。
首演之后,媒体、嘉宾、老师、家长以及来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都十分惊讶:“好看!不敢相信,孩子们可以完成这样的创作。”“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我看到了中国儿童原创剧目的未来。”很多人甚至现场排起了队伍,向工作人员咨询,如何才能加入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自己的孩子能否上台演出?
此次演出,QFun邀请专业视频团队特别录制演出“幕后的故事”,大家可以和我们一起看看关于剧团的“小事”。
今天的文章来自《中国新闻周刊》杂志记者倪伟,从这个孩子们也参与了策划、编剧、制作的世界首演剧目《镜花缘》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进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中孩子们的世界。
年1月14日,儿童话剧《镜花缘》首演现场。
摄影/李晏
作者:倪伟(《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第期)
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一名演员突然哇哇大哭,想要彩笔画画。工作人员赶忙给这个四岁的演员拿来画笔,他瞬间收住哭声,趴在化妆台上涂起了颜色。一会儿,听到走廊里传来妈妈的声音,他大叫一声,一个滑跪就溜出了门。
晚上7点半,话剧《镜花缘》正式开场,他变得听话起来,跟随一排跟他个头一样的小不点鱼贯而出。在舞台上,他们是小人国的国民。“四岁的孩子也会成为很好的演员,你告诉他去采花,他就会认认真真在台上采花。”《镜花缘》制作人王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位小演员并不清楚这出戏是说什么的,稍微大一点的小孩就能说出一二了。“我们是把原来的作品,给它加了一点儿细节,加了一点儿人物,加了一点儿剧情,就变成了一个新的剧。”八岁的滴答一板一眼介绍剧情的时候,在座位上扭来扭去,把脚掰到了胸前。
这天是1月13日,《镜花缘》在北京中间剧院试演。《镜花缘》取材自同名晚清小说,内核进行了大幅改编。主人公唐小山与舅舅林之洋踏上海上之旅,历经大人国、小人国、君子国等奇怪的国度,在怪异的经历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和人情冷暖。这出戏由中法两国合作,中国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和中法纵横舞台艺术交流协会邀请两国艺术家执导。
年1月14日,儿童话剧《镜花缘》首演现场。
摄影/李晏
演员全是4岁到14岁之间的孩子,他们也参与了策划、编剧、制作。从年至今,他们已经排演了四部脱胎于中国传统故事的儿童剧。这些戏剧表达的话题颇为具体而真实,直面儿童成长中的校园霸凌、偏见、谎言、误解与和解。
这些话题并不是大人们编好了教给他们的,他们自己讨论、争辩,然后在舞台上说出了自己的话。“就是帮助大家思考,怎么解决长大这个问题,”王楠说,“这是做这个剧团的初心。”
被忽略的“小事”
年首演的《钟馗》里,主角是个“小钟馗”,他因为法力不高而被嫌弃。在人间,同样有一个小男孩也经常被同学欺负。“小钟馗”接到任务去帮助小男孩,他们用同学欺负他的方式,反过来惩罚了那些同学。“小钟馗”却陷入了反思,“以牙还牙”的方式是正义的吗?
做《钟馗》这出戏,主创最初希望聚焦“美和丑”这个话题,将钟馗塑造成一个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的人物,打破孩子们对美丑的偏见。但跟小朋友们聊天后,剧团老师们发现,困扰他们的其实不是这个。孩子们对于“丑”都有一个固定的指代对象,有个小孩经常被同学故意推倒,甚至推进小便池,他说,欺负他的那个人特别丑。
王楠意识到,校园霸凌就发生在他们身上,但孩子们说不出来。《钟馗》的主题于是转移到校园霸凌上,探讨如何面对霸凌。
孩子们非常敏感,有些无形的伤害很容易被忽视。有个孩子说了句让王楠很震撼的话:“所有的好话都是丑陋的。”这个孩子体育成绩不好,当所有人在体育课上对他喊“加油”的时候,他感受到的是难堪。别的孩子也有同感,比如“让我来帮帮你吧”这句话,让很多孩子反感,因为意味着我做得不够好。“反话其实会造成更大的伤害。”12岁的“老演员”徐希好总结道。
后来,他们在舞台上用气球做了些很大的对话泡泡,映衬小演员弱小的身躯,象征刺耳的“好话”带来的无形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把平时说不出来、不被重视的心情,在戏剧故事里讲了出来。
戏剧的结尾,主创播放了孩子们的真实采访,问他们:你有没有被人欺负过?30年后再遇到伤害你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孩子都选择原谅,也有人说,我会打回去。“这就是儿童世界里的美好,他们善良的心还是非常强大的。”王楠说,“就算是准备打回去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至少进行了输出,把难受的事情外放出来,情绪有了舒缓、消散,我们已经满足了。”
有些孩子没法区分想象与谎言,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会被认为不诚实。有一次,孩子们互相分享去过的地方,一个孩子说了一个地方,绘声绘色形容了一番,结果另一个孩子指出来,他没去过,他在撒谎。后来,他说自己不敢想太多了。这是孩子们对想象力的困惑,“儿童世界的想象是一个拼贴的想象,对于艺术创作是非常好的,但在生活中是一个困扰,会被认为不靠谱,被拆穿之后又很羞愧。”王楠说。于是,他们借用《山海经》的故事来为他们疏导。
《山海经》里,小男孩跟同学讲述山海经里的故事,但他的版本与搜索引擎显示的结果不一样,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男孩很沮丧,爸爸鼓励他,说他很有想象力,但他依然对自己充满怀疑。夜里,男孩梦到变成“书精”的《山海经》,她告诉男孩: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山海经》之所以是一本奇书,正是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用想象力书写精怪故事。通过梦境,男孩与自己和解了。
这些戏都抓住了孩子生活中困扰他们的那些“小事”。正因为是“小事”,很少有人认真讨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剧团把这些事和情绪做进了戏里。
出生于80年代的王楠,发现时代确实是变了。她小时候大家似乎没有这么“玻璃心”,“都特傻”,但这个时代孩子们却有这么多困扰,是她完全没想到的。大人对孩子的误解,在每一代身上反复发生,却从来没得到正视和解决。王楠觉得,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伤疤会一直伴随在身上,她希望戏剧能帮他们解决成长的问题。
儿童话剧《镜花缘》排练现场。
摄影/李玲
戏剧是倾诉,不是教育
剧团每出戏的最终主题,总会偏离最初预想的方向。“比如在《红孩儿》里,他们会觉得孙悟空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听唐僧的?猪八戒为什么要跟唐僧走?这些问题我们可能问都不会问。”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创始人李浩天说。
“孩子对事情的认知完全不一样,我们本来还想着把《红孩儿》排出什么花儿来,提取些深刻内涵。”王楠笑着回忆道,“但是没有,他们想的就是怎么通关。”《红孩儿》这出戏原本想讲述亲子关系,但孩子们完全把它当做了闯关游戏,于是主题转变成对电子游戏的反思。
剧团是李浩天和王楠于年创立的,他们是专业的戏剧工作者,都出身自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林兆华也受邀担任QFunTheater儿童实验剧团艺术总监。
用中国传统故事做儿童戏,起因是李浩天对传统故事的喜爱。但这些专业的戏剧人,并不能做出深入孩子内心的戏。李浩天做的第一个儿童戏曾让他非常受挫。那是年,他在一家钢琴艺术教育机构开了戏剧班,排了一出《巴洛克魔法学校》。他看到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设计好的所谓“戏剧”动作,机械地说台词,心里很难受,“那些鲜活的、有创造力的生命,遇到最适合自由表达的舞台,竟然成了傀儡。”他决定,把表达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们的构思指引创作。
戏剧为孩子们提供了将想象力变为现实的机会。最近他们正在筹备下一部戏《本草纲目》,剧团老师问孩子,你们眼中的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有人回答,他就像“手工耿”,有人说他可能就是个偏执狂。有的孩子立刻“穿越”到了李时珍身边:“我会告诉他,你将来会出一本伟大的书。”角色扮演的游戏思维已经深入他们的脑海,这出戏的主题也被定为他们喜欢的科幻方向。
这种思维可能是互联网原住民与生俱来的,王楠深深体会到了这一代人的独特之处。在小红书上给她点赞的几乎全是十几岁的学生,他们还教她,你该怎么发文章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