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陈丝雨的《山海经》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君子国注解海外东经:
《海外东经》紧接着《海外北经》中的狄山,记录了海外东南角到东北角的国家及山川河流。
白话文:
君子国在奢比尸所在之地的北面,国人衣冠整齐,身上佩剑,能吃野兽,驱使的两只花斑老虎就在身旁,该国之人喜欢谦让而不争斗。
此地长着一种薰华草,每天早晨开花,傍晚就凋谢了。
一说此国在肝榆尸所居之地的北边。
注释:
其:指奢比尸所在的地方。
衣冠:衣帽整齐。
文:花纹。
君子国国民:
文献中的,君子国国民
君子国描写的是原始部落的生活。他们群居,并以狩猎为生。
打回来的猎物平均分给族人,人人均等,食物也刚刚够吃,没有剩余,所以族人也无贪婪之心,才能做到互相礼让。
君子国人君子国是古人理想中的国家。
国中的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个个衣冠楚楚,身佩长剑,一派儒雅之气。
性格和善,言谈举止彬彬有礼,从来不会和人争斗,就连走路都要互相谦让。
国中的老虎也受这种风气的教化,不再凶残,跟随在人身边,供人使唤。
“君子”在说文解字中的解说
"君子"一词在还没有被赋予道德的含义之前,它代表着的是一尊贵的身份。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君”字原始的意义根据上边解释,君子国应该是由部落贵族子弟组成的,虽说是贵族但却能“不分贵贱”,“与民同乐”。
尧、舜二帝就是“君子”的典型代表。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先秦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贤帝“虎”字始见于商代
“虎”字在西周逐渐省去利爪形,西周中晚期省去后腿形,而且长尾不再上翘,虎头下如同是个侧人形。
“虎”的演变《山海经》记载:“君子国…衣冠带剑…使二文虎在旁。”。
“虎”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猛虎,后可用来比喻威武勇猛、残酷凶暴。
君子国身边跟随着两只老虎,“两只虎”彰显的是君子国国民的尚武精神。
“衣冠带剑”,在上古时期,服饰上能够谈得上“衣冠”,肯定是非富即贵。
“带剑”更是一种身份尊贵的象征,此外古人带剑还具有礼治和修身养德方面的意义。
春秋·佩戴剑君子国在奢比尸的北边:
奢比尸,根据山海经记载,理论上的位置在山东烟台中北部。
综上,君子国理论上大概的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烟台或者辽东半岛。
海外四经·海外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