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记述了一种常见动物,揭示了重要

《山海经》记述了一种常见动物,揭示了重要历史信息

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的《山海经》版本是汉末刘向、刘歆编校的版本,全书字数约多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记载的内容方方面面,地理、历史、神话、民俗、物产等等均有涉及,很多时候,仅仅其中的一段话,甚至一个词或者一个字就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狗,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述,但同时出现了“犬”、“狗”两个字,这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呢?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狗就已经作为狩猎、看家护院的角色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当中。在中国古代对狗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是用“犬”的图形文字记载的。可以说自从出现文字之后,“犬”的文字形象就已经出现了。

在《山海经》中,记述“犬”字的地方有很多,例如: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南次二经;

“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西次四经;

“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北山一经;

“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北山一经;

“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北山一经;

“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鸣自訆。”----北次三经;

在文字的发展史上,“狗”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长子狗鼎上的铭文中,显然是远远晚于“犬”字的。但“狗”字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犬”字,而且大部分的文字记载中,狗还是用“犬”字记述。在《山海经》中,“犬”字与“狗”字二者并存,出现“狗”字的记述也有很多,例如: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南次二经;

“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南次三经;

“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西山一经;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西次四经;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东次二经;

我们现在是不区分“犬”与“狗”的,通常都说“狗”,《山海经》中二者并存,究其原因,显然作者是想用这两个字区分不同的事物,就像描述外形特征的“白犬”和描写祭祀用的“白狗”,描写叫声的“獆犬”与“獆狗”,古代这两个字显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是相同的,为什么不统一使用“犬”字或者统一使用“狗”字,而是两字同时使用?

正是由于“犬”字与“狗”字的并存与区别使用,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历史信息:《山海经》的著作时代是不可能早于西周末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