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因为治水失败被处决背后隐藏的秘密,才是

小时候学习大禹治水的故事,当时就有一个疑问:鲧治水方法错误,没能成功治水,尧为什么这个杀了他?

直到今天,老严已经老得牙齿都白了,头发都黑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疑惑越来越深。治水失败,这是没有能耐,罪不至死啊。要说最大的罪过,那只是用人的失败。可是尧并没有反思自己用人失策,也没有责备四岳推荐人不当。

经过这么几十年的生活,老严已经学会了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一些历史语言描述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真相。《新唐书》特意描写了一个细节。李世民问褚遂良要《起居注》看,褚遂良不给,李世民表扬了他。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讲李世民很赞赏褚遂良的耿直,事实上是暗示读者,李世民是要看《起居注》的。他希望能当千古圣人,那么那些对他不利的记载,他肯定会要求删除、改写。而皇帝的起居注是后世写作历史的重要参考,因此对李世民的记载,肯定有美化的地方。

于是我去找历史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史记》讲的是:

尧鉴于大洪水,问四岳:“滚滚洪水直逼青天,浩浩荡荡,淹没了大山高岗,老百姓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你们有没有能治水的人才推荐一下?”

四岳都说鲧可以担当此任。尧说:“鲧不服从命令,败坏家族的名声,不能任用。”

四岳说:“正是因为他很特别,试用一下,也许就成功了呢。”

尧于是让鲧去治水,九年未成,因此撤换了他。

这里补充讲述一下四岳。尧的决策尧听四岳的建议,可见四岳地位很高。老严查到的有关资料,都没有关于四岳的确切说法。在后世的历史记载中,尧的大臣留下名的很多,但并没有四岳。

有的资料认为四岳是部落首领代表,因为尧管辖的是多部落联盟。也有人认为是尧的谋臣。这些都是基于远古时代没有神的说法。《山海经》讲到,在东南西北每一座山系都有山神,还详细记述了长相以及祭祀方法。所以,四岳应该是四方山神代表。他们代表着神,所以权力很大。尧是代表神统治人间的。

之后,三苗在江淮、荆州多次作乱。舜在代行天子之职的时候,去看鲧治水的情况,杂乱无章,回来之后建议:把共工流放到幽陵,这样可以开化北方民族;把讙兜流放到崇山,这样可以开化南蛮;把三苗迁徙到三危山,这样可以开化西部民族;把鲧杀死在羽山,这样可以开化东部少数民族。

也就是说,鲧被杀主要原因还并非治水失败,而是三苗作乱,鲧成了平叛的牺牲品。至于为什么在羽山杀了鲧就能让东部民族开化,老严也实在把狗头都撸秃了,也想不通这里的逻辑。

《史记》讲到这里的时候,还可以说了这么一句: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也就是说天下人都认为尧杀了鲧是正确的。老严觉得这句话后面隐藏着秘密。至于究竟是什么秘密,猜不透。而在另一本书里,对尧杀鲧的原因讲述倒非常清楚。这就是《山海经》。《山海经·海内经》是禹的大臣益、皋陶写作的,最后禹写了一个结语。在这个结语里,禹说,洪水直逼长天,鲧偷偷背着尧用堵水的方式来治水,不遵从尧的命令。尧因此命令祝融在羽山杀了鲧。

禹是鲧的儿子,他的话应该具有可信度的。鲧并非死于治水失败,而是死于违抗命令。

违抗天子之名而被杀,这是非常说得通的。如此高压执法,也难怪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不想进去,而是不敢进去。《史记》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怕被上面知道了,认为自己不勤恳,被杀头啊。

然而另一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为啥了在羽山杀了鲧就可以教育东部民族?共工、讙兜、三苗要么带着他们的部落迁居,要么带着他们的部落被流放。他们本身生活于黄河中下游,文明程度高于周边民族,通过交流能够影响到那些民族的文明,这是对的。然而杀了鲧能提升东部民族文明素养,逻辑不通。杀人能提升文明程度,那么白起活埋赵国40万人,是不是赵国从此文明领先于世界了?

虽然想不通,但是老严还是希望在这里说一下祝融。在那时代,祝融并非只有一个人,典籍出现的有西部祝融、南部祝融和东部祝融,而且还有祝融部落。其实这些都是同一个部落。在典籍中,祝融同时作为名字出现,也就是祝融部落的首领。当然也有人认为祝融是上古时代的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兵部尚书。这也说得通。

奉命杀了鲧的祝融,是迁徙到长江流域之后的祝融,他是炎帝的后代。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共工。这个共工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人名,第二层是部落名称,应该是祝融部落里的一个分支。而典籍上提到的这个名叫共工的人,就是这个部落的首领。

祝融在神话传说中是火神,而共工是水神。然而共工是祝融的后代,殊为不解。

共工原本在北方,部落势力很强大的。他有一个大臣名叫相柳,这玩意儿有九个脑袋,都长着人脸,每个脑袋吃一座山的食物,因此需要九座山才能养活他。他是蛇身,青色的。他经过的地方,陆地都会变成湖泊,而大禹治水,就是要从江河横流中把陆地解救出来,所以相柳成为大禹治水的障碍。禹于是杀了相柳。然而这个巨大的能吃九座山植物的人,血液腥臭,血液流淌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五谷。禹让人运土来填埋相柳的血液流淌过的地方,然而多次填埋多次塌陷,依然无法利用。禹就让人把这地方筑成高台,名叫共工台。

据说,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失败了,怒触不周山,于是,天柱裂,地维绝,江河横流,海水倒灌,大洪水灭绝了大半个世界。而这座山被共工撞掉了一部分,所以名叫不周山。

然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西汉时候才出现,距离大洪水已经两千多年了。就像我们今天讲述西汉时候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并没有在历史中记载,所以没有多少人会相信一样,由《淮南子》来讲述大洪水的故事,也没有多少人会相信。

但是不周山在上古典籍中就存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在西北海之外,大荒的角落上,有一座山从中间裂开了,这座山名叫不周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分析起来,这两个地方提到的不周山位置大致相近,应该是同一座山。但是关于这一座山,并没有讲到来历。

祝融从北方迁徙到长江流域,生了共工。而在舜的建议下,又把共工流放到幽陵。幽陵并不是神秘的坟墓,而是幽州(现在北京一带)的山梁。也就是说共工又被搞到了北方高山上,只不过他们家族一开始在西北,现在到了东北(按照当时的都城位置来定位)。这个可怜的家族为什么被迁来迁去呢?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炎帝原本是黄帝的联盟,后来在阪泉之战中失败,势力也就江河日下。一个没落的部落,被各种迁徙,这不是乘人之危,而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让炎帝的后代祝融杀了黄帝的后代鲧,恐怕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只有这样才符合逻辑。

可见,历史和事实不一定就%吻合,在那些文字记载后面,读者可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史学家们则有意无意给了读者提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