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流四凶的真实原因,可能隐藏着一段争位悬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
上古社会,唐尧虞舜时期,中原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规模可能不大,但对于四方八面的号召力和威慑力,还是相当强大的。实际上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四方便形成了很多部落,由于远离中原,各方面发展可能比不上中原地区,再加之不尊教化,时常侵扰邻近部落,引起中原部落的极大反感。在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中原地区,便将四方部落贬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样一种普遍带有地域歧视性的说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尤其在《山海经》一书出现后,更是将四方部落故意丑化,他们像生番一样茹毛饮血,长得穷凶极恶,而且多半奇形怪状,模样吓人,有点像科幻电影里的异形。为了更加突出这一特点,还将上古四凶之说附会在他们身上。在《山海经》里,四凶就是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四位,他们天性凶恶,不干好事,杀人取乐,祸害一方。但是,在唐尧时代,四凶分别对应着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位,这几位都是尧帝得力的部下,尧帝为什么要重用这些凶恶之人呢?在唐尧禅让虞舜之后,这几位依然跟随着舜帝治理天下,取得的功劳不是一星半点,为什么突然之间,舜帝一下子就伟光正起来,将四凶流放到四裔,让他们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生活在一起?流放四凶的原因,正史上称是为了天下太平,惩恶扬善。流放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去管理不尊教化、不听号令的四方部落,美其名曰“诛不仁”。另一方面,舜帝也可能是想借刀杀人,让四凶和那些凶悍的边民们互相残杀,互相削弱实力,但是从最终的结果看,并没有什么效果。不得不说,舜帝这一招很高明,不仅打压了那些反对势力,还因为留他们一命而落了一个好名声,事实果真如此吗?纵观整个氏族社会历史,我们发现,部落之间的争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边陲部落,不过是其中的少数,只不过他们的凝聚力强,动不动就抱团取暖,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形成了强大的挑战。他们为了本氏族部落的生存和未来,与一切可能形成威胁的外部落进行抗争,本来无可厚非,为什么就被污名化了呢?看来,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对最高统治权力的争夺。那么,舜流四凶的背后,还有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为什么舜帝突然就严厉起来,决意把四位得力部下流放到边远地区,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在很多古史中,记载着同一件事,足以颠覆今人的三观。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作者不持任何立场,仅作为资料分享给读者,大家可自行甄别。在上古时期的一些传说里,称“尧禅让舜”并不可信。《路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德衰,为舜所囚。”《汲冢竹书》载:“舜篡尧位,立丹朱,俄又夺之。”《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意思就是说,尧帝年迈后,没有能力治理国家,舜帝便趁机篡位,夺取了统治权。还说双方发生了战争,尧帝被俘成了阶下囚,还不准尧帝的儿子丹朱与父亲相见。另一说是舜帝夺权后,怕天下不服,先是让丹朱继位,随后又赶走丹朱自立。这件事发生后,引起三苗族等部落的强烈反对。《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西戎与中原两大势力之间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斗争。此后,东夷、南蛮、北狄等部落也参加了战争,共同反对舜帝。按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游戏规则,于是才有后来的“舜流四凶”的说法。按照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的意见,尧的儿子丹朱虽然没有多大能力,但也并非十足的坏人,只是按照当时的规矩,帝位不能传给他。何况,在舜帝即位时,丹朱已经去驩兜有扈氏做了上门女婿,远离了权力中心。驩兜是四凶之一,被流放到南蛮。为了帮助女婿丹朱夺权,很大可能会与西戎三苗部落联合,共同反对舜帝。在《山海经》中,即位后的舜帝,一直对丹朱的一举一动不放心,总以为隐藏着反对他的阴谋。在处理四凶的问题上,舜帝是不是有其他想法?《孟子·万章》中有一句话:“象至不仁,封之有庳……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提到的这个不仁的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坏的人。象性格孤傲凶狠,一直对舜不满,经常怂恿母亲,蛊惑父亲,想要寻机杀死舜,但没有成功。舜帝即位后,对于反对他的人不是处死就是流放,唯独对于象,不仅没有严厉处罚他,还将有庳之地封给他,因此才引发了孟子对于舜帝是否“仁义”的质疑。由于各个氏族部落之间、首领之间的利益冲突,舜帝为巩固权力难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而反对者则极力阻止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将权力合法化。因此,谁取胜谁便有话语权,谁有话语权谁便可以美化自己,丑化对手,这是早期人类社会的一大通病,全世界概莫能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