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30.html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用千古遗憾来表达了.一:《连山》、《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够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二.传国玉玺传说传国玉玺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中的主角“和氏璧”。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年),秦灭赵,得和氏璧。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灭六国,嬴政称始皇帝。命玉工将和氏璧雕琢为玺,并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于其上,是为传国玉玺。秦朝灭亡之后,传国玉玺归于汉朝。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向自己的姑母孝元皇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之下,将玉玺扔在地上,崩坏了一个角。王莽之后命人用黄金将缺角补上,是为镶金玉玺。之后,传国玉玺在历朝历代的皇帝手中辗转。直到五代之时,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在正史上失踪,宋太祖登基就为此遗憾。后来的朝代虽然也有一些所谓的传国玉玺现世,但一直真假难辨。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国玉玺似乎将永远湮没在历史之中……三:西周“九鼎”遗失之谜西周九鼎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古代有“一言九鼎”之说。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四: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明朝《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谜团。一种说法认为,明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被做陪葬;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五:千古遗恨《兰亭序》《兰亭序》《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充满神秘的色彩。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猜测,《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亦有人解,《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六:青龙偃月刀根据史料研究,小说和传说中提到的三国名将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并无此物,真实的青龙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而关羽的偃月刀之名,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成书于北宋初期《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据三国志记载并未提出关羽所用武器是青龙偃月刀,而关于关羽的打斗用词多次出现“刺”这个词,所以推断应该是可以用于刺杀的长槊或长矛。不过根据“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来看,如果持长矛,很难做到“斩其首还”,刀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至于叫不叫青龙偃月刀就不好说了。七:轩辕剑“轩辕剑”之名,首出《古今图书集成》收明·李承勋著《名剑记》载:《广黄帝东行纪》曰:「轩辕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然遍寻古籍,并无《广黄帝东行记》一书,惟《广黄帝本行纪》,是题错抑或抄录出误已不可知,其中有载:其後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於是有乔山之冢。在上郡周阳县有桥山,又肤施县有黄帝祠,坊州桥山有黄帝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五百年後,乔山墓崩空室,唯剑与赤舄在,一旦亦失去。《荆山经》、《龙首记》具载。可见史上黄帝确有一剑,然剑名不载。是否传说中之“轩辕剑”,更是无从得知,或李承勋为表此剑黄帝所有,故有此名,个中详细,留待后人考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