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因为真实所以荒诞訫立史

“荒诞”是《山海经》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山海经》被认定为“荒诞”,不是因为它真的荒诞,也不是因为大家读不懂,恰恰是因为有些人读懂了它。要知道,《山海经》所载的一些内容是与《尚书》相悖的,而《尚书》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只有把《山海经》贴上“荒诞”这个标签,才能让人们不相信其内容,进而让以《尚书》为代表的儒家体系得以保持其完整性。我们今天对上古的认知主要来自《史记》,《史记》的核心原则是政治正确,所以《史记》是尽可能依从《尚书》的,从而绘制出了一个清晰而矛盾的上古脉络,在这个脉络里自黄帝开始就是天下一统,传承不绝,三代之祖都可以上溯到黄帝,秦代也是。“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为黄帝之后,也就是说,秦人同样是黄帝之后,但属于外支,这些显然都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在《山海经》里,记载了两大族系和多个小族系,而这两大族系里又分化出多个分支派系,这些派系之间进行了长达三千多年的冲突与融合,注意,我这里说的三千多年指的是秦代之前的三千多年,也就是说,我们的上古史是要突破五千年的,甚至更久。我们所熟知的“上下五千年”其实是从黄帝算起的,这是《史记》的说法,而《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黄帝之前的传说,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山海经·大荒经》和《山海经·海内经》中。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说过,《山海经》里的炎帝要比黄帝早得多,不止是炎帝,《山海经》里记载的祝融、共工、后土等都要比黄帝早,而他们的后代夸父和蚩尤才是与黄帝同时代的人物。《山海经》里的上古传说跨度非常大,从最早的那个炎帝,一直记载到成汤,甚至还交代了一下文王,这个文王还有待商榷,但至少是记载到了夏末商初的,当把《左传》所载的上古传说与之结合,基本可以捋清先秦时期主要诸侯国的祖先和源头。如姜姓的源头是炎帝,而姬姓出自姜姓,这与汉代及之后的说法完全不同,所以春秋时期的周、晋、郑、鲁、北燕、吴、齐(姜)、申、许等可以归为炎帝族系,而夷(姜姓)、纪是他们的远亲,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很复杂的迁徙过程,我们以齐(姜姓)为例,他们的祖先最开始就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后来向南向西迁徙,进入了江汉平原,又从江汉平原北上河洛地区,又从河洛进入晋南,最后又与渭水的周族结盟返回东方,总之,上古时期的族群迁徙和分化远超我们的想象,同一个区域内生活过的族群通常是层叠的,也就是说,某一个区域内,一千年前和两千年前可能生活着不同的族群,而不同的区域可能会先后生活着同一个族群,这是族群频繁迁徙的必然结果。宋国子姓,商族后裔,可以上溯到阏伯,阏伯又可以上溯到高辛氏,高辛氏与高阳氏、陶唐氏等结盟,这个联盟存在氏族轮政制度,也就是儒家所谓的禅让制,而禅让制其实是同源的氏族间的轮流执政,也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妫姓舜所在的氏族同样也是该联盟中的一支,也就是说,阏伯、尧、舜其实是共祖同源的,其脉络可以上溯到黄帝。楚国芈姓,可以上溯到颛顼,颛顼同样是黄帝之后,而《史记》说秦人是颛顼的外支,这并不可靠,因为秦人自己追忆的祖先是高阳。秦公一号大墓的石磬篆文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鼐”。这就是涉及到高阳氏与颛顼的关系,《史记》把高阳同颛顼归为一人,这是不可靠的,事实上,高阳与颛顼无关,颛顼与高阳所在的时代相仿,源头相似,但派系不同,颛顼属于黄帝的南支,而高阳属于黄帝的北支,与高阳有关的其实是高辛,《左传》有舜举高阳氏和高辛氏后裔的记载,也就是“八恺”和“八元”,他们的对手是“四凶”,这“四凶”之中就包括颛顼之后——梼杌。上古时期的氏族联盟必然是建立在同血缘的基础之上的,秦人是高阳后代,商人是高辛后代,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之间会有如此相似的文化,如起源传说、人殉、善战等,以及飞廉、恶来对纣王的忠诚。秦人源头在今保定、北京一带,商人要再靠北一点,燕山及渤海一带,他们后来迁至今河南和山东交界地带,这与舜有关,西周初年,为了消解商族的残余势力,秦人被迁往甘肃,西周亡后回迁至今陕西一带。我们再来看看战国时期的势力分布,前面说了,战国的“齐”其实是田齐,田齐是舜之后,妫姓,可上溯到黄帝;秦、赵,嬴姓,高阳氏之后,与舜同源,同样可上溯到黄帝;楚国是祝融之后,芈姓,此祝融为颛顼之后,也可上溯到黄帝;燕、韩、魏皆是姬姓,可上溯到炎帝。也就是说,即便是到了战国时期,两大族群的辨析度依旧是很高的,而秦国的统一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抹平了这个族系分歧,如果把周代比作菜篮子,那么秦代就是搅拌机,篮子里的各种蔬菜被打碎,实现真正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这个还只是物理变化,一有机会又会各自分层,这也是秦代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秦代做了形式上的统一,留给汉代的就是文化上的统一,尴尬的是,秦代没给汉代留文化,能坑的都坑了,能焚的都焚了,但对汉代而言这并不是坏事,留足了创造空间。田齐编著了众多托名于黄帝的文献,合称“黄帝书”,这些“黄帝书”绝大多数都没能传到汉代,可能是秦时被焚,汉代学者不得见,但这为黄帝的传说奠定了基础,也为重构黄帝的谱系创造了条件。另外,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其实是在老庄学派的基础上杂糅了阴阳、方术、天文、历法、巫、儒等学说,有很深的楚文化痕迹,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山海经》流传开来,但道家并不是一个好的统一思想的工具,于是独尊儒术就被提上了日程,重建上古历史变得异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尚书》如此被看重的原因,这个漫长的过程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真正确定下来,今文经学学派和古文经学学派的争论的重点就是《尚书》,《尚书》的真伪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大问题,其实真伪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权力之争。总之,经过西汉初年的一系列操作,到太史公著《史记》的时候,上古史大致已经整合成型了,多源头整合成了一个脉络,但这里面还是有很多不通的地方,后世持续补漏洞,如把炎帝与神农氏整合,把炎帝与黄帝说成是兄弟,等等,总之是越捋越离谱,甚至被当作了神话,也越来越不被史学界重视。其实他们应该都知道怎样做会不乱,那就是纠正《史记》,尊重《山海经》,问题是这样做是弊大于利的,而且也不可能成功,像刘歆那样的身份和地位都不行,谁还能成功?自此,人们热衷于给《山海经》画插图,越画越离谱,《山海经》也老少皆宜了,大家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