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善,以孝为先郑国茂舜福文化

文/郑国茂《说文解字》定义:“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用一个“承”字,把老与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得十分贴切。《尔雅·释训》亦曰:“善事父母曰孝”孝是善待、侍奉、赡养、尊敬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孝行之中,又有孝子、大孝子和至孝之分。所谓孝子,就是具有善事父母的伦理道德的人;所谓大孝子,就是既能孝顺父母,又能忠于国家者;而所谓至孝,就是发乎天心自然而为者,即是孝子中出类拔萃者。舜帝的孝行属于“至孝”。尽管他年少受虐、后来遭受被焚、落井等陷害,但是,他从来就不怨恨父亲和后母,总是认为千错万错,父母不错。正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舜帝毕生无论是历山开荒、雷泽捕鱼、河滨制陶还是负夏贩米,任何情况下,他都没有忘记孝顺父母。他的孝行感天动地,就出现了《山海经》所说:“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的动人场面;也有了《白话山海经》里《舐目复明》的故事。《孟子·告子章下》记载:“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陈立夫先生生前为九嶷山舜帝陵写过一副对联:“至孝千秋一得,笃亲万里同风”都不约而同地盛赞舜帝“至孝”。《孝经》云: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亦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下第一大德。孔子的学生曾子问孔子:“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人的天性、亲情、感恩、报恩等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孝是人伦深情、血缘至爱、至德要道,是激发子女奋发图强的原动力,是家人和睦相处的高尚境界;孝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链条中不可少的润滑剂;孝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孝是人的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一个黄金法则;同时,孝也是礼的核心内涵。换言之,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石、精华、灵魂和核心,是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根大本。舜帝毕生创造和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典之教,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家庭伦理道德之源,是慈孝文化之源。对内能孝顺父母者,对外则能淳化风俗。舜帝是孝之祖,德之圣。我们倡导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增加一个孝祖节,即将每年的九月初九登高日作为“慈孝日”,将国家法定的老年节赋予实质内涵,此举对于道德建设意义重大,理应成为实现民族文化复兴之梦中的一个大亮点。原创作者简介:郑国茂(舜文化专家),舜福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文化杰出传承人、《舜德载福》总编兼主编、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外籍院士、中华道德文化源流研究学者、世界舜文化研究联合会执行会长、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舜福文化专委会会长、全国首个舜文化研究会——九嶷山舜文化研究会创始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