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美学方面都具有多重价值,《山海经》的神话中的色彩运用作为当时社会制度与审美情趣的载体,体现了原始社会向文明的过渡阶段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为我们呈现了先秦时期文化积淀的形成过程。
对美的自在自为追求和质朴天真审美情趣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会形成与认知状态相对应的审美心理,而颜色就是连接认知与审美的纽带之一。人类区别于其他的物种有很多原因,而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人类有自觉的审美意识。但在原始社会早期,审美意识是尚未完全觉醒的,总是与物质利益关系关联,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那个年代,人们思考的就是生存和生活,根本无暇考虑审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便逐渐开始产生了审美意识。《山海经》中的色彩记载便体现了先民逐渐觉醒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
纵览全书,《山海经》中有大量对自然矿物、动植物及山水资源的色彩描述,如赤金、丹粟、白鸡、黑水等等,这些对自然事物的审美化色彩描述并非《山海经》的主要审美目的,更加重要的是功利性目的如祭祀、敬神等。《山海经》审美目的虽带有功利性,不纯粹,但依然显现了先民们已然萌发的对自然物外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