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聊斋志异》中席方平形象
作者:王孝付
[摘要]《席方平》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名篇,成功地塑造了席方平形象。席方平是中国封建时代传统文化人格的象征,凝聚着儒家思想精髓:“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孝的精神动力和感召下,席方平不畏强权暴力,视死如归,超越生死,其舍身求法的大孝终于感动上苍,在二郎神的干涉下,他终于尽了人伦之大孝。这体现了儒家的力行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为天下先,为了真理,勇于就死,宁死不屈,宁折不弯。
[关键词]席方平聊斋志异孝舍身求法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1
概论……………………………………………1
一、为父伸冤的孝子形象………………1
(一)精卫填海式的孝子………………1
(二)、忠与孝的冲突与解决…………2
二、坚强不屈的的复仇者的形象………2
(一)舍身求法视死如归的斗士………2
(二)、不畏强权充满智慧的勇士……3
三、初步的民主意识的觉醒者……………3
结束语……………………………………………4
注释………………………………………………5
参考文献…………………………………………5
概论
小说《席方平》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名篇,该篇通过席方平在冥府代父伸冤的故事,曲折地反映了清朝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贪婪。作品中虽有宣扬因果报应等迷信思想,但对封建黑暗统治的揭露是相当深刻的,是《聊斋志异》全书同类题材中很突出的一篇。⑴
小说借阴间写阳世,通过席方平到阴间为父伸冤的曲折情节,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官府自上而下都是极其腐败、黑暗和残酷的,贪赃枉法,凶狠残暴,黑白颠倒,令人发指。同时小说又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的复仇者的形象。大冤终于昭雪的结局显然是理想化的。⑵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席方平形象。席方平是中国封建时代传统文化人格的象征,凝聚着儒家思想精髓:“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孝的精神动力和感召下,席方平不畏强权暴力,视死如归,超越生死,其舍身求法的大孝终于感动上苍,在二郎神的干涉下,他终于尽了人伦之大孝。这体现了儒家的力行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敢为天下先,为了真理,勇于就死,宁死不屈,宁折不弯。
一、为父伸冤的孝子形象
(一)精卫填海式的孝子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一文化人格在席方平身上有着很好的体现。席方平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孝子,正是孝心在支撑着他“死而又死,生而复生”,孝心是他代父伸冤、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内在动力。他代父伸冤的过程也就是行孝的过程。
小说对席方平的孝心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刻划的。作者并未作什么抽象空洞的议论。他对父亲的爱和孝心都是通过他的言行和相关人物的言行来体现的。如席父因羊某贿嘱冥使残酷害死时,“席惨怛不食”,并且赴地下代父伸冤。当他到阴间见到父亲的鬼魂被狠毒摧残时,“席怒,大骂狱吏”。
席方平之所以能对冥王等的威胁利诱置若罔闻,甘受鞭笞、火床、刀锯等种种酷刑,就是因为有他对父亲的爱和孝心在支撑着他。他的孝行就连行刑的小鬼也受到感动,其中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于是手下留情令锯锋曲折而下,未伤及席方平的性命。一鬼还于腰间出丝带一条授之,曰:“赠此以报汝孝。”当席方平准备到灌口二郎神那里告状而再次被抓回复见冥王时,连冥王都不得不说:“汝志诚孝。”二郎神也对席方平的孝行高度赞扬,在判词中说“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在严惩冥王等歹徒之后,“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最后蒲松龄自己也忍不住站出来直接对席方平的孝行大加褒扬,以“异史氏曰”的形式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蒲松龄明确地宣布把刻画人物性格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作者所歌颂的是席方平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性格特色,而不是重在叙述一件曲折离奇的故事。可见蒲松龄在建构其小说时,是把刻画人物性格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的。⑶席方平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孝”,而且意志坚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席方平代父伸冤的壮举令我们想到了精卫填海的远古神话①。精卫是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席方平式的孝不同于郭巨埋儿式的孝②。
埋儿奉母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版本二。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赞曰: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不过,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⑷
席方平尽孝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代父伸冤,而郭巨埋儿则是牺牲自己的儿子,埋儿奉母实际上与孝是冲突的,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郭巨埋了儿子就无后了,这就是最大的不孝,其过远远大于奉母。
(二)、忠与孝的冲突与解决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是封建时代最大的悖谬之一,原因在于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当一个人不能愚忠枉死时,“孝”与“忠”就冲突对立、矛盾激化起来。
席方平对父亲的孝无疑是大孝、至孝,因而感天动地、感动上苍;但席方平又不能对昏暗的居上者愚忠枉死,因而,在他行孝道的过程中,这种冲突就不可避免,而且越来越激烈。最后,二郎神出现,严惩了一切魑魅魍魉、牛鬼蛇神。
这个冲突解决了,而且是以孝者的胜利而告终。
但这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和理想主义者的神话,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就象关汉卿《窦娥冤》那样,未必人人都有个任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即使有,死者也不能托梦诉冤的。
实际上,席方平还是忠的,所以“异史氏曰”中才说:“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席方平一切的行动只为代父伸冤,其意并不在于反对官府,也不是出于仇恨官府。他始终相信王法,就象他看到父亲被折磨后,大骂役吏时所说的:“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他在受到种种酷刑时也从来没有绝望过,就在于他还相信有上帝、二郎神等人在,这些人代表正义力量,他坚信正能胜邪,邪不压正。当他觉得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时,他心中想的仍然是:“奈无路可达帝听,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于是转身南向。而当他的灵魂自婴儿肉体中解脱出来后,遇见了九王时,“席冤愤正无所出,且意是必巨官,或当能作威福,因缅诉毒痛。”从言行思想都可以看出席方平自始至终还是相信上层社会有正义力量有好人在的,这正是他的忠心的体现。只是他的忠不同于愚忠而已。是理智的头脑清醒的忠。
二、坚强不屈的的复仇者的形象
(一)舍身求法视死如归的斗士
热情歌颂普通人的种种美德和情操,这是《席方平》所反映的社会人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聊斋志异》在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方面,《席方平》一篇是最出色的代表作。席方平的灵魂到阴间去代父伸冤,他告状从城隍一直告到冥王,都因官府贪贿,不但不为他伸冤,反而对他施以种种酷刑。席方平勇敢反抗,毫不畏惧,当面对冥王进行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抗议:“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冥王将他放到火床上,烙得骨肉焦黑,问他还敢不敢再讼,他坚强不屈地回答说:“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后来冥王又下令用铁锯将他从头到脚锯成两半,席方平忍着剧痛,一声不号。连执刑的小鬼也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壮哉此汉!”由于他坚持斗争,最后在二郎神的帮助下,终于使贪暴的冥王、郡司、城隍、隶役都治了罪,为父亲伸了冤报了仇。席方平这一光辉的复仇者形象,显然是长期封建社会中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艺术概括。⑸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舍身求法视死如归的斗士,一个大孝志诚的复仇者。
席方平作为复仇者形象,很象古代眉间尺③。两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一个是神话版复仇故事(席方平复仇),一个是现实版复仇故事(眉间尺复仇)。眉间尺故事后来被改造为孝悌的典范。《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三辑有《孝子传》逸文,其中亦谓:“为晋王作剑,藏雄送雌。”“尺破柱得剑,欲报晋君。”“将尺首及剑见晋君。”这与《列异传》《搜神记》不同流,它也承认铸剑故事发生在北方的晋国而不在江南的吴越。《孝子传》在《隋书·经籍志》里记有多部,如晋辅国将军萧广济所撰十五卷、南朝宋员外郎郑缉之所撰十卷、南朝宋师觉授所撰八卷(鲁迅关于老莱子的材料即得于师著)、宋躬所撰二十卷等,但《御览》所辑未注为何本。刘向也有《孝子传》,隋时已亡失。鲁迅《<二十四孝图>》中提到“郭巨埋儿”故事实见于刘向的《孝子图》,不是《孝子传》,大约那是一个通俗读本。《御览》辑《孝子传》逸文显然是依从《列士传》所说,而不取《列异传》,这是值得重视的。但将眉间尺列为孝子倒是一个很滑稽的事情:眉间尺的复仇不是为了抗暴而是为了尽孝。这样一来忠孝却不能两全了,因为报父仇则必须弑君,忠君则不可能做孝子了。但是儒家学说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游说魏国时对梁惠王说的话(《见孟子·梁惠王》),似乎孟子已有预见,后来传说梁惠王果为眉间尺所杀。因此表扬眉间尺为义士和孝子均不成为一个问题。⑹席方平的故事颇类眉间尺故事,可以说他为了尽孝而对冥王等的反抗并不能影响他的忠和义的。席方平复仇者形象与孝子形象是统一于一体的。
(二)、不畏强权充满智慧的勇士
席方平在孝心的支配下代父伸冤的过程是九死一生的生死路,充满了凶险。一开始他是正面地与一切黑暗反动腐败邪恶势力作公开的斗争。但是都一败涂地。斗争使他逐步成长起来,他开始学会采用斗争的策略和敌人迂回周旋了,最终他成长为一个既不畏强权,又充满智慧的勇士,决不是一个头脑简单一味蛮干的莽夫。
例如在席方平第二次受锯刑之后,他知道如不是自己的孝心感动了鬼役,使鬼役手下留情,自己早就死了,于是他开始醒悟过来,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想报仇不能硬碰硬,而是要利用聪明才智来对付凶险的敌人。于是当冥王再次问他还敢不敢诉讼时,“席恐再罹酷毒,便答:‘不讼矣。’”这一招果然很灵,骗过了歹毒凶残的冥王,“冥王立命送还阳界”。这时的席方平头脑开始冷静下来,并且开始学会了思考,这才有“席念阴曹之暗昧尤甚于阳间”的思考结果。也就是说这时的席方平才真正认识了官府的黑暗。他又想到了灌口的二郎神,于是准备去二郎神那里诉讼。但是“贼是小人,智过君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冥王怀疑席方平不归,令二鬼来将他抓回复见冥王。冥王见硬的不行,又改用软的,说:“‘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乃注籍中,嵌以巨印,使亲视之。”这时席方平也没有反抗,而是假意答应:“席谢而下。”当席方平出阴间后,来到途中时,连押解他的二鬼都骂他:“奸猾贼!频频反复,使人奔波欲死!”并且威胁他:“再犯,当捉入大磨中细细研之!”而席方平却用激将之法对付小鬼:“席张目叱曰:‘鬼子胡为者!我性耐刀锯,不耐挞楚耶!请反见王,王如令我自归,亦复何劳相送。’乃返奔。”这一招果真厉害,令“二鬼惧,温语劝回”。席方平更是捉弄二鬼,“席故蹇缓,行数步辄憩路侧。鬼含怒不敢复言”。等到自己被二鬼乘其不备推入门中,托生为婴儿时,席方平“愤啼不乳,三日遂殇”,“魂摇摇不忘灌口,约奔数十里”这才见到上帝殿下九王和二郎神,于是诉讼终于成功,代父伸了冤。如果席方平不是在斗争中学会了斗争的手段和策略,他代父伸冤能否成功只能是一个问号。
三、初步的民主意识的觉醒者
儒家文化是主张民本思想的,孟子说: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指出:民若水也,君若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蒲松龄通过席方平形象的塑造,寄予了自己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因此上也可以说:席方平是一个初步的民主意识的觉醒者。这样,作者借席方平这一人物形象在现实中种种非人的不幸遭遇,很好地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聊斋志异·席方平》所创造的奇异世界中,却充满了人间气息,充满了现实生活的血肉;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重大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广泛的社会人生。可以说,《席方平》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抨击黑暗政治,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也是《席方平》所反映的社会人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小说集中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压迫、反剥削的要求,主要是暴露封建官吏的贪和虐。小说通过阴间来反映阳世。席方平的父亲被仇人买通冥吏遭受酷刑,席方平的灵魂到阴间为父伸冤报仇。可是上至冥王,下至郡司、城隍,无不贪赃枉法,凶暴残忍,草菅人命,不但不明辨是非,伸张正义,反而对席方平施以种种酷刑。小说通过二郎神的判词,斥责这些统治者是:“唯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
除了官府的黑暗腐败,豪绅恶霸的罪行,也是《席方平》揭露和鞭挞的对象。羊某是“里中富室”,只因与席方平的父亲席廉有隙,就在自己先死后的数年,“贿嘱冥使扌旁”之,使得席廉“身赤肿,号呼遂死”。小说通过二郎神的判词,斥责“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因使阎罗殿上④,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⑤!”
“席念阴曹之昧暗尤甚于阳间”,《席方平》通过席方平人物命运的沉浮和他的言行思想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身经体验的一切,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政治,并呈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的特色:
(一)、小说揭露的是整个吏治的腐败,而不是个别官吏的品德不好。这就触及到了封建政治的本质问题。
小说通过二郎神的判词,揭露了上自城隍、郡司,下至隶役的种种恶德败行,当真是官贪吏虐,民不聊生。“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
(二)、小说不仅揭露一般的官吏,还将矛头指向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皇帝。
冥王是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实际上是影射了现实社会即阳间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小说通过二郎神的判词,揭露了冥王的种种恶德败行,“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
(三)、表现了作者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小说中的冥官鬼役,最终都受到了二郎神的严厉惩罚。
针对冥王的的惩罚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针对城隍、郡司的惩罚是:“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所当脱皮换革,仍令胎生。”而针对隶役者的惩罚是:“当以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⑺
结束语
蒲松龄以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出一个奇幻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艺术自由,更加充分地表现他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表现他的爱与恨,表现他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表现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因此,以虚写实,幻中见真,是《席方平》所创造的奇幻世界的本质特征。通过超现实的幻想,表现出来的却是非常现实的社会内容。其中的阴界是现实社会生活的象征或映射。作为正义力量化身的神——二郎神,他对贪官污吏的惩罚,体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愿望要求和作者的理想。总之,《席方平》中的想像是幻和真的融合,处处奇幻,又处处于虚中见实,幻中显真。因此,它不是把我们引向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引导我们去俯视满目疮痍的人世。憎恶这人世,同时又充满希望地要改善这人世。⑻
注释
①精卫填海的远古神话:典出《山海经校注》:“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②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③眉间尺,因眉距广尺得名,传为春秋著名铸剑工匠干将、莫邪之子。父为楚王铸剑而失命,遂立志复仇,以头贿客,代击楚王。事迹载《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赵晔)、《列异传》(魏曹丕)、《搜神记》(晋干宝)。
④阎罗殿:一作“阎摩殿”,即阎王殿。
⑤东岳:即泰山。传说泰山神东岳大帝是掌管阴间赏罚的。古代迷信传说,人死后灵魂归于泰山,因此以为东岳的神是执行阴间法令的。
参考文献
⑴.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8月第3版;—页。
⑵.周先慎编著:《明清小说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年8第1版;年5月第11次印刷。页。
⑶.见网络文章《论聊斋志异的三个创新手法》。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