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山海经 >> 山海经知识 >> 道德经第六章

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谷神不死:帛书甲本作“浴神□死”;乙本作“浴神不死”;北大汉简本、王本、傅本如此,从之。高明曰:“甲、乙本‘浴’乃‘谷’之假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浴作谷。”(2)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帛书甲本作“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乙本作“緜緜呵亓若存,用之不堇”,北大汉简本作“图片虖若存,用之不墐”。王本作“緜緜若存,用之不勤”;傅本如此,从之。朱谦之曰:“‘綿綿’,诸本作‘緜緜’。‘綿’为俗字。《玉篇》:‘绵,新絮也,缠也。’緜緜不絕。今作‘綿’。”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图片’同‘緜’,帛书、王本作‘緜’。‘墐’,帛书作‘堇’,当如传世本读为‘勤’。”《康熙字典》:“‘墐’同‘堇’字。”,《广雅·释诂三》:“堇,少也。”(1)谷神不死:谷,《辞海》:“泉出通川为谷,见《说文》。《尔雅·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韵会》:‘谷,两山之间流水之道也。’”又谷风,《辞海》:“《尔雅·释天》:‘东风谓之谷风。’按《诗·谷风》正义引孙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风者,生长之风。’”据此,则谷有东方生长之义。神,《辞海》:“一、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见《说文》。《说苑·修文篇》曰:‘神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二、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三、凡事理微妙难穷者亦曰神。《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四、精神也。《淮南子·原道训》:‘形闭中距,则神无由入矣。’”(谷,河上公注:“谷者,空虚。谷,养也。”陆德明《老子释文》:“谷,中央无者。”神,《故训汇纂》:“《论衡·论死》:‘神者,伸也,申复无已,终而复始。’”死,成玄英《庄子疏》:“死,息也。灭也。”)严复曰:“以其虚,故曰‘谷’;以其因应无穷,故称‘神’;以其不屈愈出,故曰‘不死’;三者皆道之德也。”萧天石曰:“谷,虚空之体,虚而能容,虚而能应,无有而无所不受者也。神,可感而知,有信可征,灵妙而不可或测者也。谷喻道体,神喻道用,体能涵用,用不二体,亘万古而长存,不变不坏,司天地生化机权之道,故曰谷神不死。”车载曰:“‘谷神’是‘道’的写状;‘不死’,就道的永恒性说。‘谷神不死’,是指‘常道’。”(2)是谓玄牝:玄,《说文》:“玄,幽远也。”即幽深不测的意思。牝,《说文》:“牝,畜母也。”《辞海》:“禽类之雌者,亦蒙此称。”(《故训汇纂》:“薛综《文选注》:‘玄,神也。’《玉篇·玄部》:‘玄,妙也。’”玄者,神妙也。司马光《太玄集注》:“牝,谷也。”谷和牝,是老子运用比喻形容道体冲虚,确具有生生不息之神妙。)蒋锡昌曰:“‘玄’者,幽远微妙之意。‘牝’,母也,为生物之本。‘玄牝’者,即微妙之生长,以谷神生之而不见其所以生也。”张松如曰:“‘玄牝’是象征着幽远深妙的、看不见的生产天地万物的生殖器官。老子把物质不断的变化这一作用当作万物发生的根源。”陈鼓应曰:“按这里用以形容‘道’的不可思议的生殖力。‘牝’,即是生殖,‘道’(‘谷神’)生殖天地万物,整个创生的过程却没有一丝形迹可寻,所以用‘玄’来形容。”(3)玄牝之门:许永璋曰:“玄牝既有化生万物之妙用,而万物之生,属出自其母体之门,天地亦由此而生,故称之为‘天地根’。这是‘万物之母’的具体化、形象化。”(4)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辞海》:“絮也。长不绝也,《文选·张衡思玄赋》:‘绵日月而不衰。’”(勤,《广韵·欣韵》:“勤,尽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宜参考校正(2)中堇字注释。)王弼曰:“欲言存耶,则不见其形;欲言亡耶,万物以之生,故‘绵绵若存’也。”高亨曰:“《淮南子·原道训》曰:‘旋縣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高《注》日‘勤,尽也。’是勤有尽义,于古有徵。此云‘用之不勤’,正谓用之不尽矣。”郑良树曰:“三十五章曰:‘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旧训‘既’为‘尽’,盖是;与本文‘用之不勤’相符。”谷神永生不死,这是叫做玄奥的母亲。玄奥的母亲的门户,这是叫做天地的根源。绵绵不绝,似乎存在,运用它,不会穷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道的本体虚无,好象虚无空旷的山谷,它虽然无形无状,微希夷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无中含妙有,无中出万有,生生不已,神化无方,其作用是永生不死的。因为,道是自本自根,“先天地生”,“象帝之先”,(四章)它无父无母,亦无兄弟姐妹,自生而不灭,独立而无对待,深藏若谷,神妙莫测。这是玄奥幽昧的天地万物的母亲。“谷神不死”,从天道来说,是对“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的点睛之笔,宇宙自然界因之而显现它的玄牝之用;从人道——修真之道来说,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五章)的必然趋势与效果,且借以完成它的玄牝的妙用。谷者,虚旷而善藏,“渊兮”!“湛兮!似或存”(四章)也。“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窈兮冥兮”!(二十一章)神者,言其无穷而不可思议、出乎意表的妙用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四章)不死者,言其永恒性,“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五章)也。牝者,是雌性的生殖器官,生物由之而出,推而广之,宇宙万物也莫不如是。《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玄牝者,乃是此天地以之氤氲,男女以之媾精,而万物从而化醇、化生也。此玄牝之门,正是天地、万物所以从而化生的根源。若是没有这个氤氲与媾精(男女既实指人类的男女,亦泛指宇宙万物的阴阳二气,故万物亦从而化生),则天地、万物也无从化生了。天地之根者,“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乃天地、万物的本根本宗也,它乃“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四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二十五章)此母如何生天地?以其“玄牝之门”也。此即老子之道的本体论。绵绵若存者,道也,谷神也,玄牝也,俱在永恒不殆地绵绵不辍地运动着。但是,却又不可感知触见,所以若存,其用,不可既,永不穷尽,自然而已,何勤之有?况之人之道,无论处事治世,无论修真证道,无论刻意弘道,自当以此“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为纲宗的所在,此乃“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真谛。这个伟大的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绵绵不绝,好象永恒地存在着。“玄牝之门”,众妙出焉。它的运用,是不会穷尽的。其生也,其长也,其化也,其灭也,都是象刍狗一般,适其时而然。老子从大道的本体出发,进而揭示大道玄德的妙用。谷神不死,《归藏》之易也,坤之为德,神化莫测,神妙无方,而隐之于谷,“道恒无名”(三十二章)也,“是谓玄牝”啊!乃“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章)因此,“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天地从兹根源而生发,万物亦从兹而萌生矣。玄牝者,女阴也,老子善以形象思维令人悟乎大道玄德的妙用。阴生阳长,阴为阳根,“阴精所奉者,其人寿”。(《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证之今日,溥天之下,莫不多是阴虚而阳亢,是为时代病,是为文明病,是为常见病,也正是人类的异化病啊!乃违背此玄牝之教啊!玄牝之门,何以能为天地之根?以其“谷神不死”,主导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的历程;主导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的历程;亦主导着“有无之相生”、(二章)“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历程。原是“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原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然而,“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道化生它,畜养它,长大它,发育它,凝结它,成熟它,抚养它,覆荫它,从而“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此是玄德的自然妙用,仿佛乎有“神”焉。“虚其心,实其腹。”(三章)腹者,人身之中,玄牝所处(医家谓先天之本在于肾,道家谓修道之本在于腹),此是老子教人观复以归根复命的所在。观之使复,复此玄牝;归之于根,归此玄牝——生命的根柢;由是乃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而“精之至”、“和之至”,(五十五章)既得人身之真,复得人心之真,成为得道的真人,正是守此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为根本功夫。唯有法此谷神,方成玄牝,于是万化从生,妙有随出,人生从之而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心灵随之而升华不死,“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道德由之而合于天,化于世,广被无极。世人之所以多违背此大原则,乃是由于私心妄见的作崇啊!老子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二十九章)我之身心,犹天下也,亦神器也,不可为,不可执。然则我以放任自然、消极无为处之可以吗?否!老子非消极无为者也,“神得一以灵”,(三十九章)神之灵,唯在于得一。谷神之所以主宰天地、万物之化生,唯在于守中与重积德,而后,可以“有国之母”,可以“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可以“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五十五章)矣!神乎?神也,其用在谷,其妙不可见,恍惚之际,窈冥之时,不神而神矣!玄乎?牝也,其宇宙之黑洞乎?天人一体,老子大道之德曰生,生生不已,万化不息,妙用迭出,玄德无极也。然而,其根其宗,乃在于阴,在于下,在于静,在于重,在于谷,“道恒无名”(三十二章)也。是以上德不德,而有玄德;下德不失德,而无其德,此亦不炼之炼,不德之德,不神之神。举世滔滔,无数修炼者,罕能知之。是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四十三章)善为道者,要法此谷神,守此玄牝,知谷神之所以不死,乃因为道体虚无,如谷之善能生养,善能容纳,善能渊藏,是为宇宙之机,生化之机,其机神妙莫测,神化无方,乃玄奥的生殖万物的母亲——玄牝,天地、万物皆从此而产生而化育的“玄牝之门”,宇宙间一切妙有从此而产生而化育的“众妙之门”。(一章)善识善用此宇宙自然之机,亦善识善握自我身心自然之机。故知几其神乎!知此“玄牝之门”,即“众妙之门”也。“此门之妙,悟之者万法并出,迷之者千般梗塞。”(宋常星)舍了此门,何由入道?欲入此门,但须不仁,以其“绵绵若存”,乃能“用之不勤”也。

——黄友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