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

北京中科白癜风崔永玲 https://m.39.net/pf/a_6712024.html

王俊丽

作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人人皆知。鲁迅虽然不是教育家,但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儿童教育的理念。下面以《朝花夕拾》为例,对他的教育理念作一分析。

一、不要随便向孩子的父母告状

孩子因其年龄特点,总会做些让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身边熟悉的人看到这些行为后,出于关心爱护,有时免不了会向孩子的父母告状。而这种告状的行为,可能换来的是孩子对你的反感。

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里,写最讨厌长妈妈的“喜欢切切察察”,觉得“家里的一些小风波”都和长妈妈的这个絮叨有关系。“拔一株草,翻一块儿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这是儿时的鲁迅对阿长告状的行为的态度,显然是不大赞同的。

这样的态度,鲁迅在《琐记》中也出现过。文中写沈四太太在冬天看到孩子们吃冰的时候,便会大声说:“莫吃呀,要肚子疼呢!”这声音被母亲听到后,跑出来把孩子们训了一顿,还不许孩子们玩,所以孩子们给沈四太太起了个外号叫“肚子疼”。

这两件事,都是写孩子们不喜欢别人向自己的父母告状的行为。成年后的鲁迅对这些事还记忆清晰,可见,鲁迅不太赞成不管大小事都向孩子父母告状的这种行为。

二、孩子要有精美的读物

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儿童时期的教育尤为重要。在鲁迅看来,儿童时期的精美读物是必不可少的。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话: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为他幸福,给我们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到于打手心。

这段话不仅写当时中国教育的落后,也表达了鲁迅的教育观:儿童能读到精美的图书是一大幸福。

这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儿童发展的主要是形象思维,所以比较喜欢看那些带有图画的书。就像鲁迅听说《山海经》里画着各种怪物的时候,便对这本书念念不忘了,就是这个原因。

三、推广白话

鲁迅经历了“文学革命”,所以他大力提倡白话。这种态度在《二十四孝图》中表现得特别鲜明,他在文中写道:“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其对反对白话者的痛恨不言而喻。他认为,阻遏白话的那些人,是“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不仅用白话写作,而且提倡儿童从小要阅读白话作品,所以对那些反对白话者是恨之入骨。

四、要保护孩子的兴趣

小孩的好奇心强,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作为家长,不要破坏孩子的这种兴趣。这一点,体现在《五猖会》一文中。儿时的鲁迅正要兴致勃勃地去看五猖会,父亲却让他背《鉴略》中的句子,结果等到他背会的时候,却对五猖会失去了兴趣。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文中结尾一句话,用“诧异”一词,表明了鲁迅对破坏孩子兴趣的这一做法是很不赞同的。

五、平等交流

老师的师道尊严,常常让老师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鲁迅却提倡,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关系。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过一件事,当他向先生请教“怪哉”一事的时候,老师面带怒色的回答“不知道”。于是有了下面的一段话: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由此可见,对于大人们高高在上的态度,鲁迅是不太满意的。他提倡的是和孩子平等对话。

时光流逝,鲁迅在当时提出的这些教育理念,有的早已实现,像儿童应有精美的读物,师生平等等;有的到现在也并不过时,值得人们借鉴。

所谓伟人,就是他的思想经历岁月洗礼,仍然熠熠生辉!鲁迅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

年10月8日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