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你知道多少

前文已经提到,《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简单来说,就是“成书并非一时,作者并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已经佚失。原共22篇,约字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汉书·艺文志》作十三卷,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此看来,《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中说到,《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在其《上山海经表》中认为此书是三代时所作。全书18篇,《山经》五篇是为一组,以四方山川为纲,记述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中的《海外经》五篇是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5篇为一组,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五篇为一组,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第18篇《海内经》是《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总结中国境内地理形势分野、山系、水系、开拓区域分布;农作物生产;井的发明;乐器制作;民族迁徙;江域开发以及中国洲土安定发展形成的基本格局。《山海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座山,条水道,多位历史人物,多个神怪异兽,该书总体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山经》分为《山海经·南山经》、《山海经·西山经》、《山海经·北山经》、《山海经·东山经》、《山海经·中山经》5个部分,故《山经》又称作《五藏山经》。《海经》分为《山海经·海外经》、《山海经·海内经》。其中《山海经·海外经》包括《山海经·海外南经》、《山海经·海外西经》、《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海外东经》4个部分;《海内经》包括《山海经·海内南经》、《山海经·海内西经》、《山海经·海内北经》、《山海经·海内东经》4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山海经·大荒东经》、《山海经·大荒南经》、《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大荒北经》、《海内经》5个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