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给孩子买了套《山海经》,从今天开始和她一起来阅读学习。《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被称为先秦奇书,里面记载了很多的奇异怪兽。陪孩子读书嘛,咱们就图个乐,稀奇古怪的故事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从头开始,慢慢来读这本“奇书”。
今天的主角怪兽“狌狌”,来自第一卷《南山经》(我节选了相关的原文):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我大概翻译下:南方的第一列山脉是鹊山,为首的叫招摇山。山上有种怪兽,叫“狌狌”,长成猴子的样子,却有着白耳朵,走路像人一样,如果你吃了它的肉,你就能走的飞快!
网上找了几张“狌狌”的图片,你们觉得哪一种更符合你的想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我更倾向于第二个,一个太萌,第三个太凶!第二个感觉更像人一点。
狌狌主要有两种本领:一是能走善跑,是“神行太保”;二是会人言又知人名(这个本领有什么用呢?能掐会算?)。不过书中主要还是看重它们的第一个本领,“跑得快”。以中国人讲究“吃啥补啥”的观点,所以书中说“食之可善走”。西晋郭璞做过《山海经注》,里面说,有个商纣王的臣子叫“飞廉”的,以善走著称,死后成了风神。他就因为吃了“狌狌”的肉,才有这样的本领的。
大家觉得郭璞说的有没有可能?你们觉得这个“狌狌”作为山海经第一只怪兽,它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