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小讲堂
有人觉得《山海经》离我们很遥远!
有人觉得《山海经》过于深奥难懂!
其实我们从小就听过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源自《山海经》的故事。
《山海经》全书大约只有字,却记载了多个邦国、多个历史人物、多种神怪奇兽、座山、条水道,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博物志,也是一本可以演绎出许多学科和知识分类的“原典”。
万有小讲堂之山海经神怪篇(下)
我们听过许多来自古代的浪漫爱情故事,《白蛇传》是其中的经典之一。故事中白蛇为了报恩嫁给了凡人许仙,演绎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新白娘子传奇》等影视作品。
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冷血、恐怖的,在《白蛇传》中许仙也曾被现出原形的妻子所吓死。既然蛇是如此恐怖的动物,为何会成为许多神话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题材呢?
关于蛇的形象我们要追溯到女娲的传说了,女娲采石补天的故事相信多数人都是在儿时听说的。女娲人身蛇尾,是中华上古文化中的女神。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女娲拥有一天可以变化七十种样子的神力,她为什么会有蛇的身躯呢?
在女娲所在的创世神话时期,龙还没有出现,在当时人们对蛇图腾的崇拜相当于后期对龙的崇拜。女娲被赋予了蛇的身躯,不仅是源于神话的神秘性,我们可以把古时人们对蛇的崇拜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生育能力强
蛇的繁殖能力强,古人对女性繁殖能力非常重视。
力量的代表
蛇没有四肢却能快速爬行,可以杀死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对手,有些蛇还能适应水陆两地的生存环境。
恐惧的代表
许多蛇拥有致命的 液,令人恐惧。
“起死回生”的能力
每年春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并且蜕皮再生,让受自然力胁迫、生存条件极为艰苦的原始人对蛇产生了极大的崇敬。
古代人类对蛇的恐惧和敬畏令人们产生了对蛇图腾的崇拜,当然那时的人类不仅崇拜某一种动物,中华民族先民还想象出神树、神兽、神鸟等,创造出龙、凤等图腾崇拜。
那么,什么是图腾呢?
图腾是什么呢?它本来是一个洋名词:印第安语的totem的音译,有“亲属”和“标记”的含义。《山海经》中的资料不少来自上古传闻,所以有相当多的图腾崇拜内容。
《山海经》里的图腾传说之鱼图腾
鱼崇拜起源于先民在渔猎生产中为了祈求得到更多的收获,或者出于对以鱼为代表的水产动物的一种歉意,或者报偿。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大海中的陵鱼,只有身子像鱼、脸像人,还有人手人脚。到后期的《搜神记》《博物志》中都有记载一种叫鲛人的生物,鲛人和陵鱼形象颇为相似。
鲛人族故事传说
传说鲛人生活在海中或水中,鲛人的眼泪可以化作珍珠,所以鲛人报恩时会像恩人索取一个盘子,哭上满盘的眼泪然后赠与恩人,恩人收到的当然就会是一大盘价值连城的珍珠喽~
《山海经》里的图腾传说之蛇图腾
前面我们提到了人类对蛇图腾的崇拜在女娲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上古时代草木丰茂,人烟稀少,爬行类动物曾盛极一时,崇蛇成了世界各地的古文化内涵。在西方,早在大约公元前六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间,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宗教崇的家庭女神的标志就是一条长蛇。古希腊神话中描绘的智慧女神与胜利女神都是手拿着画有蛇图案的盾牌,复仇女神的头发则本身就像一条条的蛇,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则拄着一根长蛇盘绕的拐杖。
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美杜莎《山海经》中有大量的蛇崇拜材料,可以分为三类。
类是描述蛇的巨大威力,“巴蛇食象”就是这一类的代表。
第二类是蛇或者蛇的一部分直接当作神祇,如《海内经》记载“延维神”身子是蛇,头却是人,并且左右两边都有头,还穿着紫衣,头上戴着暗红色的帽子。
第三类是蛇作为神的座驾,或者说神的装饰物,如骑着蛇、踏着蛇、耳边挂着蛇、双手握着蛇,等等。
关于巴蛇吞象的故事,想必大家也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
巴蛇吞象[清]萧云从《离骚图·天问》《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尺(相当于一栋80层的楼房那么高)。这样的大蛇吞到一头大象也要三年才能消化完,把象骨吐出,吃了这样的象骨可以治疗腹内疾病。即便是传说中的巴蛇吞食了大象也难以消化,要是一般的蛇恐怕就要撑死了。这个故事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用来形容哪些贪得无厌的家伙。
故事传说
关于巴蛇吞象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农夫救了一条即将冻死的小蛇并将它送去一个山洞,这条小蛇长大后为了感谢农夫将山洞中珍贵的灵芝送给了农夫,农夫用灵芝换取了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金银财宝。过了不久,皇帝得了眼病,昭告天下说,谁能取得巴蛇的眼睛为皇帝治病即可成为当朝宰相。农夫被利益诱惑竟跑去与曾经救过的巴蛇讨要眼睛,巴蛇念及恩情忍痛挖了自己的一只眼睛给农夫,于是农夫就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宰相。有了权利和财富,农夫又开始担心死后的万贯家财无法享用,他开始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听说吃了巴蛇的心可以不老不死,他就厚着脸皮去找巴蛇,要求巴蛇把心给它。巴蛇一怒之下就一口吞下了这名宰相。后来,这个故事就流传成了巴蛇吞象的故事啦。
《山海经》里的图腾传说之野兽图腾
虎、豹等大型猛兽出没于山林,这些林中猛兽是生活在这种地理环境的古先民所崇拜的动物。《山海经》中所记述的猛兽图腾材料很多,如《西次三经》所记载的神英招“虎纹而鸟翼”,神陆吾“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神长乘“如人而豹尾”,等等。
英招[清]吴任堂康熙图本《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状属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英招是负责巡视四海为天帝传达指令的神兽,其身体满布虎纹,面貌和人一样,身体像马却有鸟的翅膀,声音像用辘轳抽水一般。英招负责管理天帝的花园并看管一些吃肉的神兽和神鸟,不准他们吃人和 小动物,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保护神之一。
故事传说
传说英招帮天帝管理类似于避暑山庄之类的神殿,并不受重用,是个比较闲散的神,后来因为在大禹诛杀九头恶怪相柳时立下了奇功才获得重视。据说英招协助围剿了相柳,而相柳死后千丈长的尸身(目前我们发现的 的动物是蓝鲸33.5米,相柳比蓝鲸要大上约0倍)迅速腐坏并发出恶臭,险些引发瘟疫,英招与雪神等商议降雪将其尸体冰封,以缓解燃眉之急,之后用尽神力将相柳移至昆仑山以北埋葬,并用几个神台镇压,之后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英招也被百姓铭记。
《山海经》里的图腾传说之鸟图腾
《山海经》中有许多鸟图腾材料,这些材料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见于《五藏山经》记载的山神。如《南山经》首经记载总计鹊山山系的首尾,从招摇山起,直到箕尾山止,这十座山的山神形状,都是有着鸟的身躯。另一类见于某一神祇的形象,如《海外北经》记载禺强神人面鸟身,《海外东经》记载句芒神鸟身人面,等等。
禺强[明]蒋应镐图本《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在《山海经》中,句芒有鸟的身体和人的面孔,骑着两条龙。唐代诗人李商隐还为其作过诗。
《赠句芒神》
佳期不定春期赊,
春物夭阏兴咨嗟。
愿得句芒索青女,
不教容易损年华。
故事传说
句芒为春神,掌管植物和谷物的生长、在古代非常被重视,立春前人们迎句芒神和春牛到家里,并搭建芦棚供奉,到了立春时人们将春牛打碎,也叫“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可如今,句芒神似乎已经被我们遗忘了,不过我们仍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山海经》里的图腾传说之龙凤图腾
龙和凤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人崇拜对象。龙兼有兽、鱼、蛇、鸟等各种脊椎动物于一身的形象。当时已形成原始农业,人们以种植业为主,并结合渔猎、养殖。龙形象的四个主要部位头(猪首羊角)、爪(禽爪)、身(蛇鳄)、尾(鱼)代表了原始经济的各个主要部分。
祝融[明]蒋应镐图本《山海经》中记载的龙图腾材料主要见于神祇。如龙身人面、龙首马身的山神等。龙还作为神祇的御者,也可认为是龙崇拜的象征,如祝融“乘两龙”(《海外南经》)。
《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见则天下安宁。”
凤集合了许多鸟的形象。《山海经》中记载的凤崇拜材料主要在经文中。如《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条记载这座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身上有五种色彩的纹路,名字叫凤凰。
故事传说
传说中,凤凰吃自然界普通的食物,一面唱歌一面跳舞,人们见到它,天下就安宁啦。《海外西经》记载得更加具体:诸沃之野,凤凰自在地唱歌,自在地跳舞。生活在这儿的人们,吃着凤凰生的蛋,喝着甘露,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更多图腾传说家畜图腾
豕(彘,猪)、羊、马、牛是与古先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家畜,《山海经》中也有反映家畜图腾的材料。如人面马身、人面牛身和彘身的山神。
人身羊角神,汪本中人身羊角神头上左右各生一羊角,一身武士打扮,双手作拱。《神异典》本的此山神造型和汪本相似,也是武士打扮。虽是山神,但身后都不见祥云。
本文参考文献:
《山海经(少儿彩绘版)》张步天著接力出版社出版
《白话彩图山海经》徐客著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
《山海经校注》袁珂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丽的历程》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山海经(少儿彩绘版)》,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文章来源:“接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