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山海经》它是中国哲学启蒙的内燃机,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神话存在。
插图出自于杉泽的《观山海》
路线图出自于徐客的白话彩图《山海经》
彘身八足蛇尾神注解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中记载了从“太行山”到“无逢山”共计四十六座山的地理分布、山川物产。
它们大致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境内。其中为大家所熟知的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等。
白话文:
从太行山到于毋逢山,其中“陆山到于毋逢山”这十座山的山神都长着猪身、八足和蛇尾,当地人称它为彘身八足蛇尾神。
祭祀此山神,需用一块玉璧在祭祀后埋入地下。
注释:
祠(cí):指祭祀。
彘(zhì):指猪。
壁:指玉璧。
瘗(yì):指埋藏。
太行山:一说今山西的太行山。
彘身八足蛇尾神:
清代,文人骚客眼中的彘身八足蛇尾神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编纂的立雪斋印本《山海经存》,彘身八足蛇尾神跟我们认识的猪没啥区别,唯一的不同是长着八条腿和蛇一样的尾巴。
此“十神”不是名字,讲的是十个山神,这是因为十座山的山神都长这样。
清·彘身八足蛇尾神彘身八足蛇尾神,为什么长这样?
“彘身”,“蛇尾”这两个特征还容易理解,因为本身它就是猪,而猪的尾巴与蛇有一定的相似度,笔者认为蛇尾有可能是借鉴了此山系中大蛇的特征。
“八足”是最难理解的,这完全超乎了常理,说是基因突变不太合适。纵观“北方第三列山系”,有三条腿的獂(huán),有三足六目的酸与。
我们注意到它的身份是“山神”,它的形象可能就不是完全按照生理特征来塑造了,大概率参合了祭祀文化和山系中其他神兽的外形等元素。
北方第三列山系:
共计二十个神兽,三凶十六吉一神
凶煞之兽:制造恐慌的酸与、吃人的肥遗、制造旱灾的大蛇。
祥瑞之兽:像羚羊的(hún)、哨兵(bēn)、治痴呆的人鱼、会飞的天马、治疗疣子的鶌鶋(qūjū)、以背飞的飞鼠、治癫狂的领胡、雌雄同体的象蛇、治疗呕吐的(xiàn)父鱼、治疗眼花的(gūxí)、治疗嫉妒心的黄鸟、填海的精卫、一目的(dòng)、放毒的师鱼、三足的獂(huán)、肛门上长尾巴的罴(pí)九。
山神:彘身八足蛇尾神。
共计十六座有神兽的山
太行山、龙侯山、马成山、咸山、天池山、阳山、景山、彭[囟比(左右)]山、小侯山、轩辕山、发鸠山、泰戏山、饶山、乾山、伦山、錞于毋逢山。
理论上的位置
根据山海经原文记载,北山第三列山系首山太行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与河北平原之间的太行山;尾山錞于毋逢山理论上的位置在今天的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
国学《山海经》大荒西经——常羲,她是阴历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