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主人公纽特在街头第一次遇见驺吾,前一秒的驺吾还是凶神恶煞的样子仿佛要吃人,待纽特掏出逗猫棒后,它的注意力都被逗猫棒吸引过去:瞳孔放大、嘴巴微张、十分乖巧。不得不说,这只来自马戏团的“大猫”为电影增添了许多趣味,不单单是它夸张的反差萌,更是因为它来自中国。
《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言:“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在《山海经》这本记录多种神兽的神话小说里,相传驺吾栖息在“林氏国”这个地方,和老虎一般大小,尾巴比五彩斑斓的身体还长,骑着它可日行千里。
虽然驺吾有可爱的反差萌,在电影里博得中外许多人喜爱,但其实剥离电影本身,驺吾在《山海经》里并不是描写最出彩的神兽。作为我国第一本神话小说,《山海经》为我国神话体系奠基,里面的神兽浩若繁星:四十多个国度,五百五十座山,三百多条河流,四百多种神兽……堪称神奇动物百科全书。
很多人初读《山海经》,会觉得这本书有些枯燥乏味,但其实这么说是有点不负责任的,因为《山海经》本身并不是一本奇幻故事集,自然比不上《聊斋志异》一类书籍来的有趣味性。它更多的像是一本地理志、草木志或是神兽志。
《山海经》的作者们只是选取一只神兽或是一座山、一条河流进行想象,这样的想象在我看来更像是古代人民与现代人民思想的碰撞交流,从而显得格外质朴与真实。
远古时期,讲究多神崇拜。这一点从《山海经》中就能看出来,每个神都有不同职责,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山神,不同的山神也有不同的祭祀方式。
我想现在的中国人大多是不信仰神灵的,读《山海经》,也不是为了提倡远古时期的多神崇拜,只是为了能够敬畏。敬畏什么?当然是敬畏生灵、敬畏自然。
《山海经》中所有的神,都是山川风月四季物候化身的产物,我们敬畏他们的同时,也是敬畏自然、敬畏自身的时刻。
“万物有灵”这句俗话亦是如此,这意味着,在更高维度的空间与时间里,可能存在生命,而作为低级维度的你并没有发现它们。《山海经》帮助我们打开想象力,让人好奇地探出头来,忍不住去用柔和的姿态对待、想象万物。
有人会问:“《山海经》里的神兽是真是假啊?”其实,这话大可不必问出来,因为是真是假又有何妨?世界本来就不是什么都有答案,当我们伸出触角,看见这个世界用另一种更为绚烂的魔幻姿态展开在我们眼前,这不就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舒展吗?
我在读《山海经》的时候,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设定:大人国与小人国。乍一听是不是以为是外国小说《格列佛游记》?其实不然。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设定早在千年前的中国神话小说里描写过了。
大人国里的大人们,居住在波谷山,开会的地方叫波谷堂,大人国里的小船比战舰还要大;小人国里的小人又称菌人,《淮南子·地形》一书里有言“海人生若菌,若菌生圣人”,《海外南经》里提到的周饶和焦俊便是菌人。
更有女子国、丈夫国、长寿国、厌火国等奇奇怪怪但是有趣至极的设定,外形奇特的神兽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山海经》这本书早就为我们后世之人埋下一个魔幻次元等我们去深入挖掘。
翻看这些离奇有趣、简单纯粹的神话故事,这些赋予世界童真与奇幻一面的故事,这些本应该比芭比娃娃、奥特曼更应该熟知的故事,却被掩盖在厚厚的废纸卷里,我不禁扼腕叹息。
现代人靠着仙侠游戏来重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与神奇动物,然而,这些充满灵气的生物只是手游里交代故事年代的背景板,为了交代男女主角或者为开启下文做铺垫。
外国将驺吾纳入他们的电影,驺吾于他们而言是中国的天马行空,在西方的街道上依然驰骋千里,纽特与它相处甚佳,我们又何时才能与《山海经》神兽打成一片?
所有答案,写在了《山海经》里,许许多多的神奇动物,它们是故事的开始,而这些奇妙的故事,本该诞生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