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看西游第期)
文/满源
前言:笔者于成稿之前,突然看到新闻,86版《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的著名导演杨洁老师因病去世了,享年88岁!猴哥六小龄童也在第一时间为杨导演发表了诔文哀悼。我们可以相见他们师徒几人与杨导演的深厚情谊!在这里也先要肃穆地说一声:“杨导,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宫再写辉煌!”笔者基于此事,也特此将近期一些对西游记的热爱与拙见,拿来一秀,特此代表爱好西游的广大群众向杨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近期,《大话西游》的经典电影被重搬到了荧屏。据说里面有15分钟当年未投放过的片段,这无疑吸引了太多西游爱好者的目光!看来电影的票房还不错,这充分说明了西游的热度以及号召力。笔者看过无数遍的《大话西游》系列作品,对其也算了解。而今放映之下,笔者发现编剧在各种西游史料作为参考背景时,真真下足了功夫!这其中有很多细节之处,考究的素材甚至超越了小说原著本身!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你对西游文化如果有一定考研,你就不难回答。本身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里面很多人物和故事并非老吴本人所原创,而是早有出处可考。这与近期笔者所研究的对象正好吻合,于是乎,放胆一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历史上的玄奘的确求取了真经,经过千难万险最终回到大唐长安,扬名立万。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通过宣传和不断演化,到南宋便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元代的《西游记平话》、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等,这些作品多数也都继承和发展了其神话故事的一面,而这些珍贵的素材也都为《西游记》这部著作的问世奠定了不可磨灭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所以,本期我们就先从这几部重要的可考资料中,一窥其中与《西游记》小说(特别是孙大圣)的个中关联。
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行者首度登场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现在分析可能是周先生执拗了。。。)。全书三卷,17段。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原本描写唐僧取经故事中都是以唐僧为主人公,而在这本话本中则改为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且有别于以往真实取经的叙事型、游记型特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则以神话色彩为主导的故事性被得以确立。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元杂剧版本前都没有猪),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80%为沙僧原型,这个今后会单独例证)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残本目录小览
囗囗囗囗囗囗囗第一
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
入大梵王天宫第三
入香林寺第四
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
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
入九龙池处第七
囗囗囗囗囗第八
入鬼子母国处第九
经过女人国处第十
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
入沉香国处第十二
入波罗国处第十三
入优体罗国处第十四
入竺国度海处第十五
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
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从以上目录可以看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故事中,已经有很多可以和《西游记》小说中大致相同的内容设置了,甚至地域名称都是直接流传下来并未大改,如狮驼山、树人国、大蛇岭、九龙池、鬼子母国、女人国、沉香国、波罗国等处,老吴的《西游记》里都可以找到相似设定。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猴行者虽然第二处就已经出场,但全书贯穿的主旨还是唐三藏求取真经,第一主角和故事主线还是围绕取经人展开,这和老吴的《西游记》开篇就是天产石猴、占山为王、大闹天宫等形成了明显差别。笔者从过去发表的帖子里也曾指出,有人说西游记的第一主角是唐僧,这个是错误的,无论从文学题材、文笔形式以及着墨重点,在老吴的笔下,被刻画最深最受爱戴的只有孙悟空这一只猴子也!唐僧固然重要,但老吴绝对是对他大有偏见,小说中的唐僧被描绘到不可名状,絮絮叨叨,唯唯诺诺,不时还会立场动摇,甚至性格上也略有些变态!这里的唐僧绝非大德高僧,也绝不是老吴偏爱他才如此着墨于他。所以,小说中的唐僧并不是第一主角,而是一个令人生厌的第二领衔主演罢了,他的存在度和八戒差不多可以画上等号。
而在西游记小说问世之前,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算起,各种取经故事的第一主角那非唐僧莫属!从宋代有了这套取经系统内容开始,到元代、明初各种平话和杂剧中,唐僧都是主人公,尤其在开始阶段,都是以大德高僧的形象出现,故事虽然平淡,但传世表达的理念都是非常正派的。可越是到了后面,尤其诸如戏曲杂剧这些艺术形式的深入百姓、深入市井,唐僧取经的正面神话貌似被淡化了,迎之而来的是融入了更多市井气息和大放厥词讲着各种黑黄笑话的取经队伍出现了(后面会有三俗逗笑证据)!
残本章节小览
僧行六人,当日起行。法师语曰:“今往西天,程途百万,各人谨慎。”小师应诺。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廻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廻若去,于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僧行七人,次日同行,左右伏事。猴行者乃留诗曰:
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山。
以上内容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二出处“行程遇猴行者”,也就是孙悟空前身“猴行者”的首次正式登场!这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一处信息,这是有记载以来,有体系的叙事性成稿的书籍中,猴子的首都亮相(以辅助唐僧取经并以行者为名的首度被记录)!他的一出场,就带着不凡的经历和气度!而且,法师当时就改称这位“秀才(是的,你没有看错)”为“猴行者”(“行者”在佛语中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同赴西天。而后,孙悟空偷蟠桃、偷人参果等主要“劣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大都有案可查(猴行者是出场后途经西王母瑶池,才做的偷盗,这与小说并不一样,但故事桥段大体一致,为日后提供了参考。且这里的西王母结结实实地住在地上!),这个“猴行者”可以说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最早得雏形。
我们这里首先来说说扮相,唐僧在此碰见他的时候,他是以“秀才”的模样出场的。这也绝非作者胡诌,而是还有出处可考的!猴子以“白衣秀才”形象的传说的出现还要早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但之前的“白衣秀才”猴更加放荡不羁,血性野蛮,甚至是一只荒淫无度的“坏猴”(与大话西游中年后的猴子有一拼)!它出自唐传奇改编版本的《补江总白猿传》。
*引解《补江总白猿传》
《补江总白猿传》,它是唐代就有的文言传奇小说,共一卷。作者不详。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太平广记》中。“白猿传”中大体讲述的就是民间早就有的猿猴拐人女为妻妾于山洞生活的故事。这里头的白猿入市就是以白衣形象出现的。在我国,猿猴劫人间妇女为妻﹐古籍中已有记载。汉焦延寿《易林坤之剥》说:“南山大玃盗我媚妾。”其後西晋张华《博物志》等书更有较具体的描述。所以,各位看官大可不必做惊讶状。而此种传说,被演绎到宋代则被大书特书了,“孙悟空的兄弟姐妹五人组”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中现存顺昌的双圣墓中的“通天大圣孙悟空(这个后文还会提到)”立像就是一位头戴方巾的白衣秀才模样设置。
好了,我们继续把话题拉回到《取经诗话》这第二处,这其中猴行者(秀才)说得很是白话了,原文——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笔者认为连解释都不用了,看来从宋元开始,百姓间的日常对话就是如此直白了,再不复时不时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之境也(哈哈哈)。。。我们来看有意思的点,这里的猴子说他来自“花果山紫云洞”,而且他是“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看来这个时期的猴子所居住之地还不是花果山水帘洞,而是花果山“紫云洞”!紫云,这词让你想到了啥?为啥我第一浮现的是紫霞仙子呢。。。哈哈哈。别看《大话西游》题材看似诙谐荒诞,但的确不乏深意,如今看来,连一些设定桥段都可能与《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有着种种关联,起码里面用到了一些较为隐秘的元素。我们暂且不论紫云洞的来历以及到底和紫霞有没有八竿子的联系,只从孙猴子栖息地的出处来说,花果山的洞府名称,真的是经历了很多次更改和演化的,水帘洞是最后被确立下来的定数。而之前的紫云洞就被沿用了很久!《大话西游》亦是如此,从盘丝洞到水帘洞,反反复复,也是表达了其真实世界中花果山洞府由来的坎坷经历。而后面一句“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则自此将孙悟空钢筋铁骨、金刚不坏之躯的设定确立了下来!
综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叙事大体如此,简单直白到令人发指。所以它并未可以承载与传承更多信息与故事细节。这为后世留下了更多的放大、丰富的创作空间。所以后期的平话和戏剧中,取经故事才会越来越“走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无重大文学价值,但因其与《西游记》密切的关联而对中国小说文史研究以及考证孙悟空等重要人物的出处都具有重大意义。
元末的《西游记平话》确立取经团
平话,古代类似于评书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都是民间说书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所以成系统被记载下来的少之又少,大部分成型的故事流传在民间,而记录在册的并不多,有一部分很珍贵的资料也大多是残本,并不能连贯成为体系了,实属可惜!
现存《西游记平话》残文有三处:
1《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这一段被老吴硬塞在了小说里);
2《销释真空宝卷》的有关文字;
3朝鲜古代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中的“车迟国斗圣”及有关的八条注文。
《朴通事谚解》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