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是现在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的故事主题下的一篇文章。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里一篇文章。我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了鲁迅的戏谑和幽默,调侃和讽刺,和深厚的对于普通大众的同情和爱。这种同情和爱是深邃,沉重的,在读者感到戏谑和快乐的同时,却猛然发现眼角有了泪珠。这就是教授《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我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向认为鲁迅的作品严肃和沉重的读者,怕是没有真正的走进鲁迅作品的文字。大凡一个心胸开阔的伟人,肩扛济世的重任,亦必有童真般的心灵。鲁迅的作品所反映的童心般的快乐从来就不缺。即以《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片段来分析,“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鲁迅通过白描的写法,寥寥两句,把阿长爱搬弄是非,议人长短的兴奋劲勾勒于纸上,因为作者是以小孩子的口吻叙事,在写出阿长的蜚短流长的情态后,也显出了因为隐鼠被杀和母亲告状后小鲁迅心里对阿长的厌烦和不屑。漫画式的描写,恰恰体现了鲁迅对阿长这个中国底层社会的人物身上的缺点的一种善意的戏谑和嘲讽。
不仅如此,对阿长睡姿的描写和母亲委婉的提醒则好像是鲁迅以幽默的语气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自己的笑话,读来细品,让人忍俊不禁。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阿长是小鲁迅的保姆,负责照顾小鲁迅的饮食起居,但是,到了夏天,阿长竟然忘却了自己的工作,大咧咧的的毫无顾忌的酣然入梦,作为小公子的鲁迅被可怜滴挤在床铺一脚,推和叫都不能叫醒阿长,这个被忘却的小孩子是多么的无助无辜啊!这种心理的描写和把握真的太传神了。把小鲁迅的那种着急和无奈的心情变化通过小短句的跳跃句式生动的写了出来。如能把学生的心情带进去不是一种很好的文学浸润和熏陶吗?
再看下一段就更可笑了——
周家是大户人家,鲁迅的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太太,所以,即使是对下人,也是极有分寸。作为母亲,当然心疼孩子,不认孩子闷热之中可怜一隅。但是母亲也是有修养的,只能委婉的提醒睡觉时浑然不觉的阿长——“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这句话把母亲的小心翼翼,含蓄委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幽默就在这里主人家的太太布置任务的人是含蓄的有礼的,而作为下人的阿长却是无忌的,纵意的,真是明显的反差,形成了主仆身份的对调,仔细的一想,难道不为鲁迅母亲对阿长的不由自主的睡姿感到的无语和无助好笑吗?鲁迅的诙谐于幽默可见一斑,但这是善意的。
鲁迅的高超的笔法,恰恰就在于制造这种突兀的差距,来形成自己的笑点。接下来的吃福橘时造成的错愕也属于此类。春节第一天,刚刚醒来,阿长便扳着小鲁迅的肩膀,使劲的眨眼,摇晃,希望小鲁迅第一句话,是向她道:“恭喜恭喜!”几经摇晃,小鲁迅才懵懂明白,记起了阿长的叮嘱,急忙恭喜恭喜,没想到的是阿长不由分说,又往小哥儿的嘴里冷不丁塞了一块冰冷的福橘,又让鲁迅惊愕不少。一急一钝,一欢一炸,一个略带迷信,一个童真无邪,性格差异,两厢交锋,互相衬托,把这种活泼的气氛营造的轻松而有趣,一个迷信而有爱的阿长妈妈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还有更可笑的。那就是阿长给小鲁迅讲长毛的故事这个片段,好像阿长和鲁迅成了两个斗气的孩子。阿长吓唬鲁迅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本意是长毛很凶恶,看见你们小孩子要枪去,这本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惯技。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没想到聪明的小鲁迅反将了憨厚的长妈妈一军,言外之意,倒是下鲁迅认为长妈妈不好看了。
作为乡下妇女的朴实,率直的长妈妈不干了,于是直接拿出更有利的证明,来显示自己的威力——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拍腿大笑了。可爱又可笑的长妈妈,为了挣回孩子眼中的面子,终于放了大招,把长毛们把女人抢去脱了裤子,以抵挡洋人枪炮的糗事也拿出来作为谈资了。本是荒谬之极,但是却真的又把小鲁迅吓到了,真的相信阿长具有了绝大的神力了。
认真的阿长,可爱的阿长,迷信的阿长,又让人摇头的阿长。能不好笑吗?
如果能让学生读到这里,真正进入到阿长和鲁迅的性格对比中,那才是语文老师的幸事!
好了,谈谈最后吧!鲁迅对于阿长身上的迷信是批判的,对于阿长的性格中直率和粗鲁是戏谑的,但是,在作品中鲁迅对于阿长的质朴、热情、宽容、仁慈又是敬重的,感恩的。
哀其不幸,阿长这个家里的仆人,连一个真实的姓名都没有,被人所遗忘,这在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中又是多么轻忽的一笔。一个世纪过去了。当我们体会鲁迅先生心中那种对于广大底层的人民的火热的感情的时候,尤为心痛。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了!我愧对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