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时代是混战时代,五帝则是龙山时代部落争霸的一个缩影(中国多年前的城市文明到底有多先进)。
蒙文通把远古中国总结为河洛(黄河、洛水)地区的华夏族、海岱(渤海、泰山)地区的夷族、江汉(长江、汉江)流域的苗族三大部族。徐旭生则认为三大部族为炎、黄的华夏(广义中原地区),太昊、少昊等的东夷(山东及周边鲁、苏、豫、皖、冀等交界处)和三苗、于越等组成的苗蛮(淮河、长江中下游流域)。《中国远古时代》称“龙山时代分布着许多考古学文化,它们分别同传说中的黄炎、两昊、越和三苗等集团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集团后来又发展为华夏、东夷、吴越、荆楚等族系”,如果把吴越和荆楚合称蛮夷或三苗,依然是华夏、东夷、苗蛮三大体系。
然而按照古籍记载:炎帝、黄帝较早便已结合,五帝又与东夷关系颇深;五帝自颛顼以来干的最多最大的事是收拾九黎、三苗,跟他们玩命,要么是赶跑他们,要么是把他们变为联盟的人力资源,要么是无情的剿杀,比如颛顼命祝融绝地天通从意识形态上将部分九黎(三苗)人的宗教信仰纳入中原的意识形态,尧、舜、禹征三苗、分北三苗、迁三苗于三危、修文德以服三苗,等等,实际上就是以武力、文化等手段征服三苗。再从考古上来看,山东龙山文化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共性要大于周边的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这或许可以得出,华夏和东夷等广义的中原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紧密稳固的联盟政权几乎成为整体且逐渐昌盛起来,以三苗为代表的蛮夷游离于联盟之外,时而妥协时而脱离(还不能称反叛)。
实际上,那时的中国分为中原联盟及中原之外的蛮夷两大部分,还处于多方势力逐渐形成一统的过程中。中原联盟被后世视作正统,四围周边部落也就被称作蛮夷了。各部族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必定存在广泛斗争,这就是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不断征伐的真相。然而征服一个古老的氏国何尝容易,直到大禹时期才搞定。
诚如夏有“诸夏”夷有“九夷”,“诸”和“九”都是多的意思,也就是即便华夏族内部和夷族内部也分类,因此就像任何一个组织都会有派系那样,中原联盟内部也有派系。参考古籍文献及近人考证、研究成果,联盟内部可分作三大派系,分别是黄帝派系、炎帝派系、东夷派系。
(一)炎帝派系
(1)四岳、太岳
《国语》有“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周语》),说四岳姜姓吕氏,为共工的后代,曾佐助大禹治水;又有“申、吕虽衰,齐、许犹在”,意思是四岳后代有申国、吕国、齐国、许国。《左传》称“夫许,太岳之胤”,即许国是太岳后代所建。《史记》又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齐太公世家》)。则四岳、太岳必为姜姓,为炎帝后裔。
(2)共工、楚先祖祝融
《山海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海内经》),再参照共工后代姜姓,则为炎帝后裔无疑;一说祝融为颛顼后裔,而颛顼难以分辨出到底是哪派,一说祝融后裔为共工,祝融似乎与炎帝派系关系更深。
(3)尧
《史记》等称尧帝是黄帝后裔,然而《帝王世纪》称其出生后和母亲生长在一起,据唐司马贞索引尧也不姓黄帝的姬姓而是姓伊耆(祁)氏。善于考证的罗泌在《路史》中称“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尧帝当是炎帝后裔。
(二)黄帝派系
(1)夏先祖鲧、禹
黄帝和禹都是从西部而东下,禹晚于黄帝,当为黄帝后裔留在西北的部族。大宗、小宗并立同用一国之名或者大宗迁徙、小宗在原地都沿用旧名情况在周朝时多见不鲜,比如东虢与西虢、西虢与小虢及南北虢、西申与南申、邾与小邾等。鲧为崇国诸侯,处于中原西际,禹又兴于西羌,或为两代人连续东下,鲧止步于嵩山一带,后一代禹则基本入主中原并站稳脚跟。
(2)周先祖
周人先祖最远上溯到黄帝,至于禘喾却无法证明是喾后裔,再近的先祖则是后稷弃,然其为姬姓非常确切,属于黄帝后裔。
(三)东夷派系
(1)少昊与商先祖帝俊、帝喾、帝舜
少昊与帝俊有诸多相似点,几乎可以推断为少昊与帝俊实在是同一族,或者一族的分化,或者东方联盟的先后首领。
帝俊、帝喾、帝舜关系也复杂,不同学者对其关系有不同论述,但是总认为他们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分不出到底是什么关系,但为同族或者不同时期的首领或宗教主却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由此可见帝俊、少昊、帝喾、帝舜为同一派系,又必定属于东夷,《孟子》“舜……东夷人也”又可为证。
一般认为商人是帝喾或者帝舜后裔,且其自认为是上天让玄鸟生下商祖(《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他们的图腾是鸟,商始祖当是东夷崇鸟族的成员。
而且,虽然商先祖是东夷族,但是他们受颛顼宗教改革影响颇深,这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或许东夷曾发明十日、十二月等,对指导社会生产有极大的意义,又颛顼宗教改革,又尧以颛顼改革之功精确计算一年天,商先祖的部落对天神深信不疑,认为一切都是天意,便非常迷信鬼神。所以后人称商人好鬼神,如《礼记》所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表记》),以至于“淫祀”也就是经常祭祀到了泛滥的地步。而祭祀时会用到酒,商人也好酒,有专家认为商人喜欢酒或是因为借助醉酒的迷糊自我麻醉,达到通天的自我催眠状态。
(2)皋陶、秦先祖伯益(舜得尧禅让后立即进行了人事调整,很快显出治理成效)。
(3)羿。
古籍关于羿的记载如同共工那样纷乱,且延续长久,从帝喾至夏朝前期都有他的故事。
先秦时期,《山海经》称之为羿或夷(或作仁,通夷)羿,他曾与凿齿大战并射杀之,帝俊还能赐他“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因此“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左传》则称有穷氏后羿曾取代夏朝太康的政权,后又被宠臣寒浞杀死(《襄公四年》);《孟子》则认为羿是善射之人,有徒弟叫逄蒙(或作逢蒙,逄、逢字形相近遂混淆,目前逄蒙、逢蒙通用),后来“尽羿之道”,竟然“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离娄下》);《楚辞》则说羿曾射日,又称天帝让夷羿降临人间祸祸夏人,还射了河伯娶了他媳妇洛嫔,而他的妻子纯狐氏和寒浞私通合谋害了他(《天问》);《荀子》认为“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儒效》)、“羿精于射”(《解蔽》),是一名善于射箭之人。
西汉,《淮南子》则说尧时十日并出,把庄稼树木都烤焦了,羿射杀众多猛兽妖怪又“上射十日”(《本经训》),还从西王母那请来不死药,却被姮娥窃取而奔月(《览冥训》)。
东汉时,王逸在研究《楚辞》的专著《楚辞章句》中也说尧时天有十日,尧命羿射十日,羿故意射中九个留下来一个;许慎认为《荀子》中“天下之善射者也”的羿是“尧时射官,非有穷后羿也”。
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说“有穷后羿慕羿射,故号此名也”,认为《左传》的后羿因为崇拜《山海经》中那位羿的射箭本领才自称为羿的;《帝王世纪》则称不知道帝羿(后羿)祖上何姓,然其为有穷氏,“帝喾以上,世掌射正”,也就是帝喾之前就是掌管射箭的官员,到帝喾时“赐以彤弓素矢”,依旧掌管射箭,历经虞、夏两朝。
然而,羿、后羿、夷羿到底是谁?谁也说不清,或许先秦时期已经说不清了,后世更是难以追觅。以至于清朝《楚辞》大家蒋骥研究羿时引宋朝名儒林之奇说“喾时一羿,尧时一羿,夏时一羿,逢蒙所杀之羿又非寒浞所杀之羿”,他不赞同这种说法,明确提出来只有一个羿。近人顾颉刚、童书业、叶舒宪等人也认为就一个羿,众多神话和传说不过是分化或讹传出来的。
其实如果把羿看作一个部族氏族称号,或者官职如司羿、射正的俗称等,或许是古代善于射箭者的专称,那么羿从帝喾时延续至夏朝时就不难理解了。
羿善射,传说是帝喾所封的射官,而东夷善于射箭且有时称之为“夷羿”,则他是东夷族。
此外还有派系不明者:如颛顼,《山海经》《帝王世纪》分别有“少昊孺帝颛顼与此”和“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的记载,与东夷瓜葛不清;颛顼后裔为祝融而祝融生共工(《山海经》)为姜姓(《国语》);《史记》又说是黄帝孙子。颛顼作为长期存在的大巫师的通称,或许不仅仅有一位吧,甚至也可能并不是世袭,就像欧洲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二世、十三世那样虽然名字一样但是选举产生的并出自同一家族。又如高辛氏,把高辛氏与帝喾分开是因为帝喾和高辛氏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也因此高辛氏非东夷族。同时又没有证据表明他是黄帝族或者炎帝族。
因此,从政治格局上看,联盟与三苗的斗争不过是外政,与三苗边边角角敲敲打打完全不同的反映联盟内部关系的炎、黄、东之间的竞争则是内政;三族于联盟来说是外政,又各自有内政。而体现联盟内政的派系斗争才是最主要的发展线,反而容易被忽略。
任何一个政权,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外政而是内政,只要搞好了内政,外政几乎易如反掌。即便一个小国,如果上下一气同仇敌忾,也有战胜大国的可能;而一个大国,如果内政混乱,则很可能败于一个小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反对割裂,为什么统一思想,为什么我们总讲团结还说团结就是力量。
当时有众多的氏族、氏族组成的部落、部落组成的派系、派系组织的联盟,之间或许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发展过程及社会生产力、不同的意识形态,还回到考古学上的那两句话:“重瓣花朵”,“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更古典同时又是更时髦的说法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五帝的更迭实际上就是中原联盟内部政治秩序、朝代兴替也就是内部竞争和地盘、文化、政权扩张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