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以“戏剧大省”著称,戏曲源远流长,剧种丰富,优秀的戏剧作品层出不穷。台前是鲜花与掌声,幕后是心血和汗水。华声在线推出《湘剧场》系列报道,聚焦湖南重大戏剧演出,挖掘作品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
华声在线1月27日讯(记者刘思佳通讯员谢昕婷周璟瑜)《大禹治水》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之一。由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大型木偶剧《大禹治水》以同名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华夏始祖大禹励精图治、舍生忘死、团结万民、共治水患的故事。在秉承湖湘木偶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舞台技术与表现手法,实现视觉表现方式与表演形式相统一。
(演出剧照华声在线·湖南日报记者徐行摄)
木偶戏《大禹治水》是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建党一百周年重点创作剧目,该剧近日在长沙举行专家审查演出。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谭青松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剧目创作心得,并表示该剧继续打磨之后将参演第七届湖南艺术节。
华声在线:出于什么动机让您选择去创作《大禹治水》这样一台木偶剧呢?
谭青松: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我们当时就在想第七届湖南艺术节要做一台什么戏?我们认为,一定是既要充满正能量,又要符合当下大时代背景的戏。《大禹治水》讲述的是一个舍己为人、克己奉公的故事,充满正能量。故事中大禹三过家门不入,为天下百姓和苍生来治水,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是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基于这些,我们确定了《大禹治水》这个题材。
华声在线:讲好传统经典故事不是一件易事。《大禹治水》在创作过程中做了哪些资料考究工作?
谭青松:剧本的创作离不开实事求是的考察调研。我们熟悉的语文课本里《大禹治水》可能就短短两三百字。而木偶剧《大禹治水》的剧本,是我们的编剧、导演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包括《山海经》和大量关于大禹的文献资料之后,创作出来的。其中,大禹的父亲鲧到天庭偷息壤堵洪水、大禹治水以治理黄河为主等故事情节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我们在遵循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延伸、扩展和再创作。
华声在线:对这部剧,您有怎样的期待?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
谭青松:我们做一台戏,必须是要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大禹治水》是一个神话故事,我们今天把它搬到舞台上,把它作为一部舞台剧、一部木偶剧,它能够为现在的社会带来什么?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木偶戏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它去弘扬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禹舍己为人、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观众朋友们,特别是孩子们,在观剧的过程中得到思考,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