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的浙东沿海宁波台州温州等

《山海经证真》(总第18期)浙东沿海:宁波、台州、温州等地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

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

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誉亦食人。

北号之山:慈溪栲栳山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

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旄山:四明山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

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

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其中多美贝,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

东始之山:天台山

天台山余脉普陀山在东海上,最早日出,确有东始之义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

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

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女烝之山:括苍山脉大盘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

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鱃鱼,多文贝。

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穰。

钦山:括苍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

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

其中多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子桐之山:西雁荡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

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剡山:北雁荡山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

有兽焉,其状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鱃鱼。

太山:南雁荡山“大尖”明王峰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1]

【按,本系列“东次四”原书虽列东山,实属南山序列。如同南次二,在山东中部,归入南山肯定不合理,其系列之首与东山经尾相接于泰山附近,故应属东山序列。可见西汉刘歆当年所校之古本,并未有今所见“南西北东中”之标题及分卷,可知今所见分卷及分部乃刘歆等人所为,然由于其时并不知晓原书所言之地理分布实情,故而出现如上所述之错乱,至于数十字乃至上百字之“错简”,则往往可见,前人如袁珂在注解中已经指出一些,今日之读者不可不察。故予以东南互换,可见以西北——东南走向穿太湖、南京、淮南、郑州的分界线将东山系列与南山系列分开,而不再像之前那样错杂纠缠在一起。

东次四示意图

东山、南山全部山系示意图红色南山、蓝色东山

而且,通过持续的研究我们逐渐对《山海经》反映出来的古代地理学知识和观念有了更加具体和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古人对地理的认识水平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透露出惊人的精细。比如“海外南经”的结尾是连云港锦屏山,“海外东经”的开头是连云港云台山,中间距离十公里左右,当时是海湾,如今正是连云港市主城区所在。再比如,南次二经结尾是闽江流域,而南次三经结尾是福建第二大流域九龙江水系,更不用说还有神奇的台湾大屯火山喷发的记录,所以说《山海经》是古人留给我们后代的无价之宝。

东南互换之后,东山在太湖以北,南山在太湖以南

南山、东山二系列互换表格如下:

东南互换是为了纠正汉朝刘歆校书时候的错误

(作者声明原创,所有权利保留。图片多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