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有很多神奇的动植物,古人在对他们的描述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点呢?我先不说,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就知道了。
狌狌
这俩字看起来很生僻,其实念起来很简单,就是大猩猩的发音,而这种动物在《山海经》里的描述下,也有点猩猩的影子。
《山海经》里是这么描述他的“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翻译过来就是: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猕猴,却有一双白色的耳朵,能够爬行能够直立行走,名叫狌狌,吃了它的肉可以让人走得飞快。
大概就像这样,确实像大猩猩。
其实,看它的描述,大概就是大猩猩的长相了。但在《山海经》里,这种叫做狌狌的动物还有另外两幅面孔,有说他为人首猪身的,能知道往事,却不知道未来。还有说他为人形披兽毛的。
鯥
《山海经》里记载了一种神奇的鱼,鯥,念lù。“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翻译过来就是:水中有鱼,外形像牛,在山坡山栖息,有着蛇一样的尾巴,有翅膀,翅膀长在肋骨处,名叫的声音像牦牛,这种鱼叫做鯥,它再冬天蛰伏休眠如同死亡,夏天又重新苏醒,只要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患痈肿类疾病。
大概就长这样,也是长得奇奇怪怪的一种动物。
类
《山海经》记载:“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翻译过来就是:再往东四百里,有山名为亶爰山,山上有很多流水,没有花草树木,人们无法攀登。山中有一种野兽,外形像狸猫,却长着人一样的长头发,名为类,这种野兽雌雄共体,人要是吃了类的肉就不会产生嫉妒心。
吃了就不会产生嫉妒心这点,《甄嬛传》里那些姐妹们一人来一口,是不是就没有这么多事了,整个后宫一片祥和。
九尾狐
电视剧里经常有一些九尾狐的形象,大多都是阴险狡诈的那种。《山海经》里的九尾狐,是这种形象,“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huò)。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再往东三百里,有山名为青丘,山南蕴藏着丰富的玉石,山北蕴藏着丰富的青雘。山中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狐狸且有九条尾巴,鸣叫的声音如同婴儿啼哭,会吃人;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可以不被邪气、毒气入侵。
其实九尾狐的形象也不是一直都这么邪魅。
上古时期,九尾狐代表着祥瑞和子孙昌盛的征兆。《吴越春秋》里记载,传说中大禹治水知道三十岁还没有娶妻,有一次他路过涂山,见到九尾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大意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为王;谁见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使家道兴旺,于是禹便娶了涂山女为妻。
九尾狐具有祥瑞的品格,源于它的一些习性,例如它死后一定将头朝向它出生地的方向,于是古人认为它不忘本。而它的九条尾巴蓬松美丽,古人则认为象征子孙繁衍,后世昌盛。
到了先秦时候,九尾狐略有巫术性形象,至汉代又转为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孙、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时期风气逐渐转变,唐代之後逐渐没落,再度转回负面形象。
虎蛟
《山海经》里,在写祷过山的时候,说山上有一种叫做虎蛟的生物。“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翻译过来就是这么一副形象,泿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大海。水中有一种虎蛟,外形像普通的鱼,却拖着一条蛇一样的尾巴,叫声如同鸳鸯,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痈肿,还可以治愈痔疮。
这种虎蛟的功能,简直是全天下所有有痔青年男女的福音啊!
冉遗鱼
《山海经》里对这种鱼的描述是“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于陵羊之泽。是多冉遗之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翻译过来就是,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山名为英鞮山,山上有很多漆树,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玉石,飞禽走兽都是白色的。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水里有很多冉遗鱼,它们长着鱼的身体、蛇的头和六只脚,眼睛长长的像马耳朵,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睡觉不做噩梦,也可以辟凶邪之气。
《山海经》真的是一本神奇的书,书上很多神兽看起来都有现在某些动物的影子,很像几种动物排列组合起来的“混血儿”,而它们的共同点是,古人在描绘它们的时候,除了描绘他们的外形,还要顺带带一句,吃起来会有什么功效。
不愧是吃货大国,吃货的属性大概也是骨子里带的。看到动物,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个“它好吃吗?清蒸还是红烧?”
以此为据,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山海经》里的动物,很多我们都见不到了。也许这些神兽真的都存在过,但是被吃没了。
这个想法,还真是可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