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年杨业绝食而死,打辽国胜仗少,杨家

杨业是妥妥官二代,在对辽的作战中却很少胜利

杨业出身于军人家庭,杨业的父亲叫杨信,杨信是五代十国的一个强人。五代十国战乱频发,后周王朝建立的时候,杨业的父亲杨信趁水摸鱼,自封为麟州刺史。五代十国有人自称皇帝,有人篡权夺位,也有人壮大实力,霸占三省之地。但自己册封自己为刺史这个骚操作,不能说没有,少之又少。麟州就是在今天的陕西西宁,也就是说杨业的父亲杨信的家底是配不上刺史这个高位的。刺史是一个地方的军事行政长官。

古人称呼刺史为父母官是有道理的,一个城池的百姓吃穿住行,婚丧嫁娶都要仰赖刺史。古代刺史是有做百姓父母的职责的。后周由于刚建国,杨信愿意归附后周,后周自然欢迎就坡下驴,一纸聘书就封杨业的父亲杨信为麟州刺史。杨业是杨信的长子,必定受杨信言传教诲,杨业也是妥妥官二代。

杨业的二弟名叫杨重训。杨信死后,该厮继承杨信官场衣钵的。从各方面看,应该是杨业被动主动放弃后周刺史的。因为杨业很小就被送到北汉做人质,丧失了继承刺史的权力,家无老大,老二就是长子,才轮到二弟杨重训继承。杨业在家族威望是蛮高的,杨重训做后周刺史,后周在河南开封,杨业在北汉慢慢做了将军,北汉在山西太原。

哥俩遥相呼应,各事其主。随着杨业在北汉站稳了脚跟,弟弟杨重训也投奔北汉。五代十国的军队就是这样,军队是属于刺史个人的,百姓是属于刺史个人的,想换老大随时就换了。

杨业被推向神坛是因为民间戏剧中,杨业抗辽有功,杨家将精神光照日月,风波府杨家弹指定乾坤。历史真相往往很尴尬,杨业效忠的北汉,按民族性来说,北汉是汉奸之国,属于五代十国中的汪伪政权。北汉与辽国约为父子之国,北汉皇帝刘旻称辽帝为叔。杨业在北汉混得风生水起,北汉皇帝赐名刘继业,等同于北汉皇帝义子。

杨业的绰号杨无敌,是北汉人给他去起的。杨业在北汉的军职做到了节度使,在北汉位高权重。也就是说,杨业的军功都是在北汉建立的,杨业投降宋朝之后,在对辽的作战中,很少胜利。《宋史》中提到几次与杨继业的交锋,全是以杨继业的失败而告终。比如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胜多,杨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的记载。

杨业本人性格应该是忠义仁义的,北汉灭亡之前,杨业在山西和宋朝拼死抵抗,最终投降则是,宋太宗与北汉皇帝一起劝降的,自家皇帝被俘虏,劝杨业投降,杨业这才在战场大哭流泪,人间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杨业投降宋朝之后,颇受重用。宋太宗对杨业的非常赏识,并无因后汉降将就为难责难。只是在北汉屡立军功的杨业,来到了大宋与辽作战,就铩羽而归,并且是屡试不爽。反复的败仗,撤职,边关告急,再度起用,循环往复。

杨家将的一些纠正,杨家枪创始人是个女人,还是汉族的罪人

杨家枪与杨业(杨老令公)并无关系,杨业使用刀,被尊崇为金刀令公。杨业是北宋初年将领,杨家枪是南宋一代女武术家创立,起义军杨安儿之妹,杨妙真创立。杨业死后近一百多年,杨家枪才问世。创立杨家枪的女豪杰,就是参与蒙古大军进攻南宋的刽子手之一。杨妙真的子嗣也成为了蒙古中汉世家爵位最高的人。历史真相都具有讽刺的意味,小说把杨家枪化身为正义,驱除黑暗,保家卫国,真实的杨家枪却是杀戮同胞的罪魁祸首。

杨业在子嗣中继承衣钵成为军中将领的,严格意义上讲只有长子杨延昭,民间传说的杨六郎。民间传说的杨六郎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杨六郎的称呼是辽国士兵起的,因为杨延昭治军严明,作战勇敢,缴获物资全体士兵平均分配。宋朝边境辽军不敢侵犯。

辽国人也迷信,就认为杨延昭是从天上下来的,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对照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天象列星图》中第六属燕,杨延昭镇守的区域是战国的燕国,杨延昭被认为是六郎星。称呼一旦成立,就会迅速传播,民间传播绰号的动力强劲,犹如春节民间大妈喜爱议论家长里短,讨论邻居夫妻关系,人性就是这样。古代民间如何,现代民间也如何。现代民间如何,古代民间必如何。杨六郎的称呼就这么传承下来了。

杨延昭因为父亲杨业的缘故,必定会在军中。按照赵光义对于杨业的器重,加上古代北宋子承父业的传统。杨家还不至于在军中绝迹,但杨家在军中的根基大致传承两三代也就到头了。杨业在北宋军职最高到了抗辽大军之一的副将,杨延昭威望与战功自不能与杨业比,却也天下闻名。

杨延昭死后,其子杨文广继续在军中效力。对于军人来说,没有战争就没有出头之日。杨文广参军时,澶渊之盟签订,宋辽和平20年。以军功论军职的北宋,杨文广只能籍籍无名。杨文广之后,杨家在军队的根基基本日渐衰落。其实这符合事务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多么强盛的家族,三代之后基本籍籍无名。三代都强盛的根源在于,一个家族有出了一个猛人,一个强人。这个猛人,这个强人所创造的辉煌与成果,在自己死的时候,还没有消耗殆尽。作为后人,有幸地品尝到祖宗的福祉,福祉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消耗。

如同一个大财主,建造了一个大仓库,勤勤恳恳收获庄稼,待大财主死的时候,仓库已经满了,后人可以尽情享受仓库的美味。即便是后人经营有道,把前人留下的一个大仓库发展到十个大仓库,后人也不能与前人比。因为开创性的贡献比稳定发展的贡献要难上千倍。

至于舍老太君等小说形象都系杜撰,柴荣后人郡主与杨家后人结亲,这都不符合史诗,属于生搬硬套。首先,杨家后人指的是杨业这一脉,与后周有关系的是杨业的弟弟杨重训这一脉。数算过往情分,缔结爱情果实,杨业后人和柴郡主压根就没有过往情分。

赵匡胤篡权登基的时候,柴荣一家就不允许存在。杨延昭在宋辽边防任职时,赵光义也死了,是赵光义的儿子赵恒宋真宗坐天下,柴郡主就更不可能存在,年龄也配不上。前朝余孽到孙女辈和大宋天波府杨家藕断丝连,成何体统。

还有人问,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我想说,北宋灭亡前多年,杨家将就没有了,杨家将第三代就没担任过重要军职。这就好比抗日战争时问,戚继光抗倭那么厉害,戚家军为啥不去进攻日本天皇一样?

杨业也是战场英雄,以副将身份参与,杨家将故事历代加工,兴盛不衰

杨业在北宋地位一般,算不算顶尖豪门。至于说,北宋潘美害死杨业、射死杨业之子,导致杨家将满门覆灭,这都是无稽之谈。首先,杨业与潘美不能相提并论。

杨业是北宋建国16年之后,赵匡胤死亡,赵光义继位,派遣大军攻打北汉前后历经15年才征服的一名降将。潘美则是北宋建国功勋,潘美是后周柴荣时期就追随赵匡胤的嫡系心腹。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平灭南唐、征服北汉,北宋统一随意一桩,潘美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潘美并不是文官,潘美是武功高强的武将,曾经是后周皇帝柴荣的贴身侍卫。若潘美和杨业单挑,金刀杨业未必打得过潘美。潘美若算是北宋顶尖豪门中的豪门,杨业的天波府只能算三流府邸。不是诋毁杨业,杨业当然也是战场英雄。只是客观来看,职位与能量不是一个级别。潘美也不会去谋害杨业,因为不至于。

若说,潘美会策划谋害曹彬,我相信。因为这二位是旗鼓相当的战友与对手,人心会生出嫉妒。一个博士生会嫉妒另外一个博士生,一个博士生绝不会嫉妒一个整天叫嚣“大专人都是人上人”的专科生。杨业在投降宋朝之后,也打过几场对辽的胜仗。只是都是以副将身份参与,如雁门关之战。

杨家将故事有真有假,演义中掺杂在历史真实,真实中又过分夸大与虚构新人物。新旧结合缔造了兴盛不衰的杨家将故事,诸如后人纪念杨家的牌匾威震三关。杨业的雁门关之战与瓦口关,杨延昭的雄关。这是历史真实。佘赛花,杨业子嗣全部上阵杀敌这都是虚构的。

用原始的大脑思考一个权力继承问题,将军是一个权力,是朝廷赏赐。不要说杨业了,就是皇亲贵族亲王死了,亲王子嗣也只有一人能继承爵位。一个家族出来一个人继承父辈的荣光,已经是朝廷极大的仁慈与厚爱。一个家族全部成为朝廷军中柱石,只能是小说家不食人间烟火,坐在小阁楼闭门造车的幻想。

先不说军中职务、待遇、荣誉等现实问题,北宋就是考虑防止军中出现家族势力,北宋也绝不会允许杨业子嗣全部参军,还共同抗敌,北宋的兵权制度为了防止军中将领与士兵过分熟悉,而反复调动,北宋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就是这么来的。另外北宋设立监军则是为了防止高级将领不听朝廷指挥,有生杀大将之权力。

北宋防自己家的武将防备到这种程度,北宋会允许杨家将的故事真的发生吗?也许在发生的那一瞬间,火花刚想燃烧的那一刹那,距离冲上云霄大放异彩的前三千米,北宋就直接扼杀了。

杨业的时候,北宋经过赵匡胤经营16年,再经过赵光义经营,国家系统运转正常,国家政治内部十分稳定。至于,南宋末期岳家军,张家军,另当别论。那时是朝廷覆灭之际,金朝把北宋两位皇帝俘虏了。亡国亡种的时刻,南宋就放权发展私人武装。

杨业与杨家将是如何被推向神坛的?

历史有这么一个规律,历史中不记载的事迹,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重要。当朝之人撰写本朝历史,总受帝王掣肘、受到当时文化宗族制度制约。但若是同时代的敌国与后世的朝代撰写的,真实性往往就比较大。杨业在历史中往往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历史记载的篇幅有限,不重要的人物一般都采用这种记录法则。杨业是一个人物,但放在北宋来说,杨业也是一个人物,但距离人物中的佼佼者,还差上百个人物,这也许就是杨业真实的定位。

杨业之子杨延昭,杨业之子杨文广。三代抗辽的故事本就传奇,这在宋朝本国也不多见。这也许就是杨家将故事的雏形,祖孙三代抗辽保家卫国这个题材,本身就具备广泛的传播力。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杨家将的故事在宋朝中期就被许多人传唱,因为太容易传播了。

一、抗击辽国。非常容易激起民族自尊心,与激动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二、祖孙三代接力棒式样的爱国,国家朝廷自然会大力提倡鼓励。爱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永远不会错,因为有一条规则叫做政治正确。但杨家将的故事传着传着就开始杜撰了,民间艺人拉二胡的、说书的,是靠着杨家将的故事吃饭的。

一个故事不创新就会死。比方说,来捧场的人一个月不能只听祖孙三代抗辽,捧场的人给了银子,就要听杨家将新鲜故事,说书的就开始了杜撰,增加了许多故事情结与人物矛盾。故事越离奇,戏剧冲突越对立,票房数据就越好,这故事传播的核心。

于是乎,柴郡主上场,还不过瘾;杨延昭与辽国公主相爱,还不过瘾;杨延昭状告潘美上场;杜撰故事的人都是道听途说,他也不知道真相。他若知道真相,就应当知道杨延昭有资格进宫面圣状告潘美的时候,潘美的骨灰都找不到了。杨业死后的第二年,潘美就死了。

故事有正派就必须有反派,否则建立不起矛盾;故事有冲突,就需要直冲霄汉。杨业作为主人公,主人公既然这么阳刚伟岸,其爱情故事必定荡气回肠,其娶的妻必定与众不同。杜撰故事的就是这么一步步构建出舍老太君,潘美大奸臣等的。杨家将故事不能说杜撰,但整个杨家将故事的七分是杜撰出来的。

是民间艺人为了高票房,不断创新加工出来的,杜撰杨家将故事的人本质不是爱国,只是为了银子,这应该不是一代人完成的。杨家将的故事从北宋中期到南宋传唱度极高,尤其是南宋经过大幅增添,活生生的把许多战功汇聚到一个人身上,虚构出杨宗保。

国破家亡之际,人民信仰崩塌之时,帝王在古代就是百姓的精神支柱,靖康之耻后,为了鼓励抗金意志与凝聚民族精神,南宋必须大力传播杨家将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生命力强势还有一个核心根源,历朝历代,传颂杨家将都不会出错,帝王不会出错,教导百姓爱国忠君,守卫边疆。

新的朝代若是再传颂一个人物,花的代价太大。这就好比广告营销中的一个铁的法则,不要教训顾客,不要培训顾客认知,顾客认为你售卖的商品是什么?商人就在顾客认知的点上大力丰富价值,形成价值锚点,产生经营效益。新的朝代花10年传颂新人物,效果不如花3个月传颂杨家将,目的一样达到,省财省力。

元朝的杂剧中,对杨家将同样进行了大幅增加。慈禧太后一生就喜欢杨家将,因感人物对比不强烈让人改编,加入了很多没有的人物与桥段,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故事诸如:杨延嗣夺印失手杀潘豹,潘仁美陷害杨继业,潘仁美报复杀杨延嗣等。

历史应该分别演义与事实,演义契合了民间树立典型的欲望

在历史中,天波府杨家强悍的很。文臣武将路经过天波府杨家必须下马步行,这是帝王赐予杨老令公最高的荣誉。故事演义的生动离奇,让人心生神往。历史的真实是,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小说家杜撰出来的。凡正史中记载的,有证据可查的才是真实。如配享帝庙,如被追封XX王侯,如赐予XX土地。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荣誉与精神荣誉都是可查考的。

杨业对宋有战功,但还不至于左右宋辽战局;杨业在宋有知名度,但还不至于成为人人崇拜的偶像。一位帝王赏赐一位中层将领宅邸,赐名天波杨府,命令文武百官下马步行经过。若真如此,宋太宗提拔杨老令公作节度使多好,宋朝那么多大将军还没安抚好,赵光义哪有功夫把精力放在杨家。

只是历史需要典型,典型就成立了。历史需要什么,民间就创造什么。这就属于民间对历史的迎合,民间对大趋势的附庸。现代的开封府的天波杨府与历史无关,和横店影视城差不多,也不是发展历史文化,纯粹是为了旅游圈钱。天波府杨家的出现,几乎就将以杨业为核心骨的杨家将故事发展到了顶峰。

历史应该分别演义与事实,百姓可以听相声、评书,博取心脏喜乐,换取嘴唇开合,却不可以相声、评书为生活行动指南。郭德纲就说得蛮好,相声本质就是民间讨人笑的玩意,一听一乐呵就结束拉倒,相声门票卖的是相声馆内的现场笑声。非要从相声中抛出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这就属于自己和自己较劲,结局就是进入ICU医院。

电视与综艺节目也不能成为生活行为指南,但现实中有许多人的判断标准是某某电源演员如是说。当一个看历史的人和一个看电视剧的人交流共同一个历史人物,这两位之间是没有任何话题共鸣的。

杨业被传颂的核心,也许被找到了。和杨业的军功无关,和杨业的武功武功,而是杨业的气节。他本是二臣,北汉皇帝的养子,却因为忠心,流芳千古。杨业被辽军俘虏之后,拒绝投降,以死表示忠心,绝食明志。

宋朝歌颂人物首推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混账言论就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宋太宗派遣北汉皇帝刘继元劝降杨业,杨业痛苦开城门;杨业绝食而死拒不投降;杨业祖孙三代抗击辽国。这些特点契合了民间树立典型的欲望。

气节是什么?气节是面临生死时的宝贵品质,气节是面临取舍时持守的忠义善良。从客观来看,气节就是现今精致利己主义的对立面。精致利己主义者看见气节就如同看见了仇人一样,因为气节戳痛了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软肋。

将帅易求,气节难得。刘邦打下天下,所依靠的将领不过是沛县而已,一县将领足以称霸天下。中国文化正统中,个人气节始终是传播的主流因素,这也是最能感动人心的部分。

天波杨府也许不是在宋朝开封,而是在山西太原!

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圆满,有一位主角功绩颇高,是舍老太君。舍老太君的形象在故事中以威望掌控家族内部,以忠勇成为杨家精神支柱。中国故事都以追求完美为主,皇权越完善,故事演义的忠君指向性越强烈。在上古时期,皇权思维薄弱不及宋朝,山海经中经常出现与大自然抗衡的英雄,填海的精卫,追日的夸父,主要在个人与自然之间两个范畴。

皇权制度形成之后,中国故事策划的核心就围绕在忠君与牺牲上。宋朝时,忠君与牺牲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个人牺牲就完成不了忠君,这是结果推动动机;没有忠君鞭策,就没有牺牲时的勇毅,这是内在决定的结果。

杨家将中若没舍得老太君的形象,该故事就缺失了灵魂。一帮纯男人的故事是不会被传唱千年的。舍老太君以女性的柔美细腻与外在的端庄威严,完成了杨家将故事的百转千回,屡次重要关头,天波府邸杨家定海神针舍老太君就力挽狂澜。每次生死关头,舍老太君就忘却家族小义,完成朝廷大义。文化思想越发展,故事与社会环境越紧密相关。

舍老太君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确有其人,其父亲也是五代十国小军阀,后投奔后周,被聘为刺史。舍老太君与杨继业的婚姻结合是门当户对的,刺史家族长子与长女联姻,幸福美满长长久久。人长大了就会思考许多事情,和小时候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看影视剧中门当户对得逼婚,总恨得牙痒痒,恨不得自己是行侠仗义的武士,一剑解决王府守卫,将恩爱的富贵小姐与穿破衣烂衫的教书先生安排在一起。长大之后,现实与大数据告诉我们,恩爱的富贵小姐与穿破衣烂衫的教书先生大都离婚了、出轨了、嫖娼了;反倒是门当户对的婚姻中,夫妻恩爱,夫妻感情逐日巩固,子嗣健康成长。

至于天波杨府,我有一个这样的假设?也许这个假设是成立的。天波杨府不是在宋朝开封,而是在山西太原。杨业在北汉时,是北汉擎天白玉柱,是北汉封为节度使,属于北汉国防部长。杨业在北汉时,必定有大气磅礴的杨府。

在古代以府邸规模评定大将地位,杨业兼具北汉国防部长及皇帝养子(赐名刘继业)双重身份,有一举世皆知的杨府并不奇怪。至于杨业在宋朝,军中职务类似于师长,一个师长的府邸不可能在整个大宋朝威风凛凛,大宋文武百官也不可能在师长府邸前,下马步行通过。我的猜测是后人在虚构杨家将故事中,在基本人物确定之后,搜寻了很多资料,只不过把府邸地点挪移到了宋朝开封,这样才具有说服性和戏剧的创作张力。

无论如何,以杨业为首的杨家将故事传颂千年,杨老令公子气节与忠义鼓舞后人向上。历史虚构加工与客观真实并不冲突,虚构加工的杨家将故事情节赋予人们正能量,增添人们的勇敢勇毅的热血与不屈,也自有其魅力与价值。但前提是要分得清真实与主观,分得清虚构与客观,可以从虚构中获取正能量,但不能以虚构为真实,客观就是客观,就这么简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