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鲁迅都误读的山海经,隐藏着中国上古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dfyy999.com/

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这段出自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的文字,想必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充斥着各种奇妙生灵和有趣故事的《山海经》,无疑是中国神话传说的开端。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他称“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特多。”对此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茅盾、袁珂等人。

然而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谭其骧先生却认为,“《山海经》中的《五臧山经》基本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那么,《山海经》是否真的是一本怪物志、妖怪谱和神话书?对此,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宗迪则有自己的见解。此次由中华文化新读系列出品的《山海经的世界:妖怪、万物与星空》一书正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借由那浅显易懂、幽默有趣的文字,你将窥见一个真实、崭新的《山海经》宇宙。

大家一起来猜动物

《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表面上看犹如旅途怪物见闻志一般,遇见的或牛身蛇尾,或人面鱼身,或双目在背,显然不像是自然界中存在过的动物。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譬如《南山经》中“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的“鱼类”生物“鯥”,据作者考证其实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穿山甲。

而之所以后人读了《山经》的描述,始终无法将“鯥”与穿山甲联系起来,是因为上古博物学尚未建立像现代博物学这样标准的分类体系、形态学术语体系与描述方式,更没有博物绘画术和照相术,因而在记录时只能用人们熟悉的动物进行比方形容,最终“拼凑”出了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异形怪物”。

正因如此,那些看似是由多种动物的形体组合而成的“组合兽”,其实并非什么怪兽,而是我们熟知的动物;而看似荒诞不经的《山经》部分,其实是一部有着周密计划、基于实地考察和真切见闻、系统记录山川自然资源的地理博物志。

值得一提的是,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地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8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