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里既有神话又有历史,但其性质却既不是神话故事书也不是历史书,而是巫书,至少主体上是巫书。
传世的《山海经》其实是五本书的合订本,分别是《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经》和《海内经》。
这几本书的作者和成书时代都是有差异的,研究价值也不一样。《五藏山经》相当于是巫觋的教科书,当时的人们认为山川皆有神明,这些神明是山川的管理者,人们想要从山川里获取资源,就得先请示这些神明,其方式就是祭祀,祭祀的本质其实就是交易,是人与神的交易。
这种祭祀山川神明的传统非常古老,甚至可追溯到人类的猎采时期,很多古老的壁画都有这方面的体现。不同的山川神明在祭祀仪式上又会些许差别,有的需要献祭谷物,有的需要献祭动物,谷物又有稻、粟、黍等之分,动物如鸡、犬、猪、羊等,有时候也会搭配着用,偶尔还需要掩埋玉器,至于是用哪种玉,怎么埋,也都是有一定的规范的。作为一名经常要主持祭祀活动的巫觋,这些显然都是最基本的常识。在古人心目中,祭祀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马虎不得,所以《五藏山经》就会涉及到很多地理、历史和生物知识,以此来确定神的来源和性格,这决定着祭祀方式,但因为受时代所限,《五藏山经》中的记载并不一定都可靠,但它却是严肃认真的记录,其价值也正来源于此。
不同于《五藏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经》和《海内经》着重讲的不是山川神明,而是祖先神明,目的是祭祀祖先和自然神,这就涉及到中国人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问题。讲祖先就会涉及到历史,这是《山海经》的历史价值的来源,但《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经》和《海内经》的价值又是不同的。这四本书应该都是述图而作,也就是先有一张图,然后有人又将图用文字描述下来。其中,《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大荒经》之间存在渊源,它们所对应的图可能是不同的,但这些不同的图却很可能是由同一张图衍生出来的,似乎可以这样去理解,最初的时候只有一张图,其出现的时间非常古老,传说是大禹时期,也是有可能的。巫觋们都是基于这一张图而进行传抄,在传抄的过程中,基于不同的需要,巫觋们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需求,以及祖先故事,于是就衍生出来众多不同的版本。《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大荒经》应该就是基于这些同源而又有差异的《山海图》编写而成。其中,《大荒经》的成文较早,不会晚于战国时期,有点原教旨的倾向,而《海内四经》和《海外四经》成文较晚,不会早于秦代,甚至就不是出自有师承的巫觋之手。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自秦代以来的文化断层,导致包括巫觋群体在内的汉代人在知识和学术上的大滑坡,时人甚至读不懂《山海图》中之寓意,只能凭脑洞去补,以至于更热衷于奇谈怪论,也为后世解读《山海经》定下了基调,《海内四经》和《海外四经》应该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最后就是《海内经》,《海内经》的成文时间应该也是先秦,因为存在严重的丟简和窜简问题,以致于篇幅过短,内容不全。其内容是基于夏代的地理概况而述,其对应的图很可能是夏代的,同《大荒经》之图是否同源当前还难以确定。以上就是关于《山海经》的一个大致情况,总之,《山海经》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讲神话故事,也不是为了记录地理和历史,而是为了祭祀,因为祭祀的需要,才涉及到了地理和历史,以及他们所尊崇的祖先。